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作为一个于1962年19岁时光荣入党的老同志,切身感受到了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政党。入党近60年来,对党的感恩之情,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党的光辉照我心!
我是一个出生于兰溪西乡的农家子弟。我对共产党的热爱,源自于儿童时代。那时,我就很朴素地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闹翻身求解放的。
1961年7月下旬,我作为水亭初中首届毕业生,步行到当时位于游埠的“兰二中”参加升高中考试,随后又在那儿报名参军体检,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接到了入伍通知书。我离家时,随身带的是一个线网兜,除了衬衣和短裤,还装着詹廷松老师送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章程》两本书,以及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纪念册。8月5日上午,我们从水亭到游埠,校长吴采之、教导主任金正平、团总支书记詹廷松、体育老师张仲康一起步行送我们,并请我们在游埠街上的饮食店一起吃了午饭,接着又一起去照相馆合了影,欢送我们入伍。60年前的这张照片,我至今还珍藏着(上图)。
8日下午,我们从兰溪坐火车到金华火车站,吃过晚饭便乘新兵专列出发了。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到了晋江空军雷达兵第23团指挥连三排14班当方格标图员。在连队里,我接受了专业对口的军事训练,掌握了标图知识、测飞机的方位距离等,很快就学会划航线标图了。
在紧急战备中入党
我想,要当好一名军人,练好杀敌本领,才能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捍卫领空的重托。为此,训练时,我很努力、很专心,稍有休息就会在一旁有机玻璃板上划航线写字码。我的航线画得圆滑好看,字码每分钟写240个,而且标图时字码左右正反都能写出来,军事技术日渐长进。
我们指挥连是个大连队,全连当时有200多人。
1962年夏,蒋介石反攻大陆甚嚣尘上。我们指挥连指战员于6月1日下午到团部集合,听取团首长的紧急战备动员,返回连队后大家就整理行装,紧急转移。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到达漳州机场附近的徐山团指挥室。
在繁重的紧急战备值班和其它各项工作中,我经受了考验,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党组织对入党是有严格要求的。我于当年7月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月25日连队党支部就召开党员大会,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我入党。
党的阳光雨露滋润我成长
1962年年终,我被评为五好战士、技术能手。1963年,我担任三排十四班班长,被选为连队战士中唯一的党支部委员。这一年,我们十四班被评为了四好班。那时,我对本职工作的体会是: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去做,力求做到最好,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民战士。
从1963年至1965年初,我不但出色完成战备任务,还受到了上级通令嘉奖。
1964年,是全国人民、全军指战员轰轰烈烈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雷锋。当时,我除了完成战备值班与训练任务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通读毛主席著作。我记得我还在日记中写道:“生活就像海洋,总有风浪,航海要有正确航线,生活要有鲜明方向。电灯通电才亮,锣鼓要敲才响,革命战士的思想呵——要用毛主席著作来武装!”
这年5月,我先后被选为出席空军雷达兵第二十三团和空军第八军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
7月,我出席福州军区空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那时,代表们都争着做好事,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我们到福州参加会议的火车上,有的同志从挎包里拿出抹布,有的随身带着扫把,扫地、擦玻璃窗。列车到站后,有的同志下去帮年纪大的乘客提行李,帮女同志抱小孩等,真正是“走一路、红一线”。
1965年8月份,我被任命为指挥连战勤二排排长;1966年2月,被任命为团指挥连副指导员;1967年2月,我又被任命为雷达二十三团十四连指导员。之后,我调到军政治部当正营职干事,随后又调至空军政治学院大专学员队任政委。
1985年,我转业回到故乡兰溪,先后在市物资局、市政府驻杭办和计经委工作,在发改局退休。
春华秋实的退休生活
作为一个老党员,我深深感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退休后,我的生活很充实,也做了一些事:
把故乡的宗谱修起来。我们河伯堰村方姓氏宗谱,还是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修的,已经103年没有修续谱了。退休后,我领头策划和理事会成员一起,完成了《河南方氏宗谱》的续谱重修工作。
接着,我还用手工撰写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书稿,并于2017年出版。书名为《履痕叙真——一个农家子弟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影》。
我还找到了失联五十年的入党介绍人王文堂。我对共产党为劳苦大众打江山的感恩之心一直铭记心中,对介绍我入党的两位介绍人也永生难忘,一位是宁波籍的副指导员董正常(我们一直有联系),另一位是排长王文堂(已失联五十年)。
退休后,我还为兰溪《老年学文集》写些稿件,传播正能量。多年来,我每年要为这本文集写一两篇文章,把一些好人好事写出来,如发改局老年人协会会长陈孝明同志,退休后尽心尽力,想方设法为老同志服务。为此,我曾写过两篇稿件,其中一篇《发改局老同志有个温暖的‘窝’》还刊登在了《兰江导报》上。
每年夏天,当看到园林工人冒着酷暑起早贪黑工作,我就联想起母亲总会早早起床,烧上一大锅凉茶让路人解渴的场景。母亲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我想把这份心意传承下去。几年来,我每天省一元钱,每年夏天都给园林部门送上365元钱,用来买西瓜给园林工人解暑。这件事还受到了《浙江日报》客户端、浙江电台等媒体的关注报道。
另外,我把讲好党课当作应尽义务。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先后为水亭柏园学校师生、兰二中师生、发改局员工讲了党课。
以上是我作为个有59年党龄的老同志,回顾我的人生路上点点滴滴,全是党和人民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我心情愉悦。正是:晚年逢盛世,白发感党恩。
方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