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蜂相伴30年 采撷山间百花蜜
田有木用心“酿造”的甜蜜事业
在柏社乡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深处,76岁的老人田有木用一辈子的时间,“酿造”了一项甜蜜的事业。
老田几十年如一日,穿梭在高山上和悬崖边,将土蜂桶安置在植被茂密,花粉充足的地方。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酿造出优质的土蜂蜜。
如今,他和老伴两人住在老屋,怡然自得。
古稀老人养的蜂
大山深处,秋天来得更早一些。市区里的桂花开得正闹,但在柏社乡大厦口村花坟自然村,田有木家门口的桂花树上,早已不见盛开的桂花,唯有枯了的花朵点缀叶间,颇有一派肃杀之感。
从市区出发到花坟村,要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沿途有弯弯绕绕的山路,层层叠叠的秋景。黄金的稻田,绵延的毛峰,青翠的山竹,眼前的景色换了一茬又一茬,车子终于在一座老屋前停下,这便是田有木藏在海拔800米左右山村里的家。
田有木今年76岁了,老伴喊他老田。老田满头银发,灰白的眉毛,嘴边满是花白的胡茬,笑起来很和善,虽瘦,但很硬朗,很有精神气。老田最得意的是他的小蜜蜂,养了30多年,从年轻有为到满头华发,在老田眼里,这小东西聪明得很。“我把放在山上的木桶搬回家,两天的工夫,小蜜蜂就能找到,这就是它们的家。”老田说,小蜜蜂的生命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它们酿的蜜,老田一年取一次,对于小蜜蜂,老田很有耐心。
今年气候干旱,受此影响,山里很多野花都没开,小蜜蜂没有了花粉,失去了食物来源,死了很多,蜂蜜产量也不多,一整年下来只有20多公斤。往年,老田能收获150~200公斤的蜂蜜。
住在木桶里的小蜜蜂
老田养的小蜜蜂是土蜂,又叫中华蜂。它们酿的蜜是采集了高寒森林的野山花粉,充分酿制而成的蜂蜜。这些蜂蜜色泽深、口味独特、香甜味浓,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述其对人体健康价值高,是药引的首选蜜,堪称“蜜中精品”,也由于酿蜜周期长、蜜源稀少被誉为“蜜之珍品”。而在老田眼里,与洋蜂蜜相比,土蜂蜜的水分更少,更纯一些,还有很多说不上来的香气。
老田养蜂的手艺是从他父亲手上传下来的,老田回忆:“那时候蜜蜂少,收集的蜂蜜都是自己家吃,到我手上才慢慢多起来,今年有80桶蜂。”老田说的蜂桶,是一种木质的桶,大约有七八十厘米高,蜂桶上头盖着砖块,木板下边缘有不规则的小洞,这些小洞对小蜜蜂来说是一扇扇小门,从外面采蜜回来的蜜蜂,翅膀两边带着花粉从小门爬进去,出门采蜜的小蜜蜂则是从里面飞出来。
木桶中间是空心的,小蜜蜂在里面筑巢,六边形的蜂巢是一层层的,从上到下为一层,一层层竖着排开。由于木桶的是圆柱形的,所以中间的蜂巢宽,边缘的蜂巢窄。蜂蜜在木桶的上边酿蜜,在木桶下边繁殖,蜂王就住在蜂桶下边的蜂巢里。
如果蜂蜜酿得多,蜂桶就沉,反之蜂桶就轻。只见老田掂量了一个蜂桶,觉着有蜜。就拿上采蜜的工具,一个可以放桶的架子,一把割蜂巢的刀,还有干枯的艾草。老田说,小蜜蜂怕烟,用艾草在一头熏,蜜蜂就会跑到另一头去,这样就可以用刀将带着蜜的蜂巢割下来。正说着,老田将艾草点燃,把蜂桶横放在架子上,朝着一端熏烟,时不时用嘴将烟吹进蜂桶,小蜜蜂果真往另一端跑。老田说,“土蜂不咬人的,很温顺。但是,马蜂会吃土蜂。”
老田把蜂桶放在门口,靠着墙一字排开,周围散落着不少死去的马蜂。马蜂的个头比土蜂要大得多,这些死去的马蜂都是老田拍的,他不能让小蜜蜂被马蜂吃掉。
片下来的蜂巢放在桶里,蜂蜜嵌在里面,晶莹剔透,阳光下,就像琥珀一样。掰开一块尝一口,用嘴将蜂蜜从蜂巢吮吸出来,沁人心脾的甜从舌尖直流淌到了心间,回味无穷。但是,老田说要记得把蜂巢吐出来。
“土蜂在山上采花粉,山上开什么花,蜜蜂就采什么花的花粉。”老田说,往年从三四月起,山间百花盛开,七八月间酿成了蜜,一直到入冬前都可以采收。对于蜂桶里的蜜,老田会留一部分在里面,老田说,小蜜蜂要靠着这些蜂蜜过冬,如果都采完了,小蜜蜂冬天就没有食物了。
用古法取的蜂蜜
每年三四月,老田就把蜂桶藏匿于连绵的山林间,放置在山崖峭壁上,让蜜蜂能采集多种野生药材的花粉,这样酿成的蜂蜜还有一定的养生功效。
对于这样的蜂蜜,老田采蜜的方式也很特殊,他用最传统、最古老的悬挂式取蜜工艺,用纱布将带蜜蜂巢包裹起来,悬挂在门梁上,不挤压纱布里的蜂巢蜜,使蜂蜜自然滴落,一滴滴将蜂蜜收集起来。
靠着这些蜂蜜,老田养育了7个子女。如今,子女早已成家,两个孙子都过了弱冠之年。老田和老伴两人守着山间老屋,悠闲自得。老田说,这间老屋是父亲手上建的,转眼已经过了56年。而他也想再养几年蜜蜂,到80岁干不动的时候,就不养了。
记者 沈冰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