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第02版:要闻

从“一季”变“一年”

常满塘:“荷”经济绽放致富花

记者 成 超

盛夏的兰溪市赤溪街道常满塘村,近千亩荷塘正悄然苏醒。晨光初染,露珠在碧玉般的荷叶上滚动,粉白嫣红的荷花如仙子般亭亭玉立,或含羞待放,或迎风舒展。荷香弥漫,早已吸引三五成群的游客穿梭在塘埂上,与采莲人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动人的乡村晨画。

常满塘村位于章寺线旁,交通便利,自然风光优美。据了解,常满塘的水面面积达500多亩,有兰溪第一塘之称。上世纪90年代始,该村就以水产养殖为业,发展农村经济,初步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不过,由于养殖业的过度发展,常满塘几乎成了“臭水塘”。为改变村庄环境面貌,2013年,该村对常满塘进行了整治提升,慢慢取缔珍珠养殖,改种荷花和清水养鱼,提高水质。

经过整治,常满塘变成了“观景塘”。2016年,该村举办了首届荷花节活动,打响了文旅发展的第一枪。如今,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常满塘的荷花就陆续绽放,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或邀三五好友赏花拍花,或带上孩子感受荷花风情。摄影爱好者更是举着“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定格“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意美景。

“这么一大片荷花,让我非常震撼。”正值暑假,上海游客周小榆随家人来常满塘游玩,她一边赏花,一边用手机拍下美景。“在上海,基本看不到大片的荷花,这几年暑假,我几乎每年都会来这里观赏荷花,已经来了三四次了。我非常喜欢这里,感觉特别美。”周小榆说。

荷塘旁有一个小木屋,不少工人正在分拣莲蓬。“大家动作快一点,趁着新鲜,越早分拣好,越早运出去。”说话的是荷塘负责人杨跃威,今年是他种植荷花的第11个年头。“这一片以前是我父亲承包来种植水稻的,后来村里号召大家改种荷花。荷花既好看,又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家也积极响应,种了200亩左右荷花。”杨跃威说,但因为没有荷花种植经验,早几年也碰了不少壁。刚开始,他不懂如何管理,荷塘里长了不少野草,荷花也因此吸收不到营养,一直长不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一边摸索,一边四处讨教,费了不少劲,最终得以改善。

“第一年一点销路也没有,看着满塘的荷花、莲蓬,很是头疼。”杨跃威说,通过外出学习,渐渐地,莲蓬的销路被他打开了。线下,他联系到了莲蓬收购商;线上,他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了店铺。随着游客增多,杨跃威把新鲜采摘的嫩莲蓬扎成10个一捆,以20元的价格销售给现场游玩的游客。“现在我们每天可以采摘两三千斤莲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每天可销售2000多单。”杨跃威说。

不止如此,两三年前,杨跃威又开始卖荷花。“我把荷花最远卖到过日本,那边寺庙很多,需要用荷花供奉,销量还不错。”杨跃威说,他卖的荷花是那种完全未开的花苞,连着茎采摘下来。

如今,杨跃威不仅销售荷花、莲蓬,还延伸发展了莲子干、莲子酒等产品,一年收入可达40多万元。“目前,我的荷塘产量不够卖,我想帮着周边的荷花种植户一起卖,大家一起富裕。”他说。

“目前,街道有荷花种植面积800余亩,品种达50余个。我们要让常满塘的荷花,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花’。”赤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泽龙表示,该街道将着力丰富荷花产品、延伸荷花产业链,并以荷花为媒,积极引进以荷花为主题的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荷花产业从“一季”变“一年”,让生态红利源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书写“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鲜活篇章。

夕阳西下,常满塘近千亩碧荷镀上金辉,游客流连忘返,采莲人满载而归。他们的脸上,笑容如盛放的荷花,舒展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