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1日 

第11版:万象

七旬老人高位截肢仍自强致富

做挺立的硬汉帮助村民共同增收

  如果有一位76岁老汉,一辈子生活在高寒缺水的山里,上有97岁的老母要供养,家里的年轻人在外打工,他还要照看2岁的重外孙,比这还沉重的是,老汉双腿高位截肢近40年,行动全靠双拐。对这样的老人,你会想到什么?——丧失生活能力或是一贫如洗。如果多少了解脱贫政策,你也许会觉得,应将他纳入社会保障兜底的范围。

  在高寒缺水的云南保山市西邑乡真峰村,流传着一位七旬硬汉杨廷相的自强故事。他双腿高位截肢,遭遇家庭变故,但始终凭着一股干劲儿,与困境顽强抗争。编竹、养蜂、嫁接……他样样都是一把好手,不但把自己活得顶天立地,还上养老母、下育儿孙,如今更帮助村里人共同增收。

  “老杨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

  在云南省保山市西邑乡真峰村,记者又一次见到杨廷相,距离上次见面已过去20多年。

  当年,杨廷相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如今,杨廷相须发全白,黝黑的脸庞深陷着道道皱纹,粗壮的双手拄着双拐,挪动着身体迎接远客,略微浑浊的眼神透出欢喜来。

  “老杨,听说你这些年很少在外头了。在家编竹篓,收入怎么样啊?”一落座,记者忙问。

  “这一年,能卖个4000块钱。”

  “还有其他收入吗?”

  “那就多咯,核桃一年能卖9000多块,梅子也有4000块左右,仔畜卖了5000块吧,还有养蜜蜂,采两季,差不多9000块。”

  “老杨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村支书杨学荣的一句话让大伙儿都笑了起来。

  阳光洒进院子里来,杨廷相额头上的几条青筋光亮醒目,记者不由得想起他的几件往事来。

  “够汉子,不把孩子和家庭扔给社会和他人”

  杨廷相所在的真峰村“山不成山,坝不成坝”,出门是“头顶乌云脚踩霜”,高寒缺水,种一年粮食,只够吃半年。杨廷相家有五兄妹,父母上了年纪,身为长子,早早就担负着拉扯弟妹的责任。他聪明好学,上过4年初小,上世纪60年代当上了赤脚医生,还入了党。

  就在24岁的杨廷相要扬起生命风帆之时,病魔却找上门来。右腿罹患脉管炎,经多方医治无效,无奈之下进行了截肢手术;祸不单行,仅过了1年,妻子又因难产,丢下一个2岁多的女儿走了。10年之后,杨廷相脉管炎再次发作,这次,左腿也截了肢。

  妻子走后的第二年,杨廷相向生产队队长杨科提出想去看护村里1000亩林地,老队长听后一愣,说:“这活儿你怎么干得了,队上决定供养你,不要折腾了!”

  杨廷相不想放弃,队上见他坚持,就没有再反对。这样,杨廷相“爬爬跪跪”进了林地,在密林深处搭起了一个窝棚,从此过着“天不亮就起,天不黑不归”的生活。妹妹杨廷花每天给大哥送点包谷面和咸菜,家里人苦劝他几次回家,未果,后来也就放弃了。杨廷相守林“认树不认人”,但又注意方式方法,发现有人偷砍,他会在砍凿处钉上一颗钉子,偷砍者下次就不好再动手了。10年寒暑,杨廷相照看的林地始终是真峰村最好的。

  曾有一度,蔗糖价格走势很好,杨廷相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贷款到离家100公里以外的昌宁县勐统乡,承包40亩地种植甘蔗。很快在勐统乡,甘蔗地里摸爬的杨廷相成了“名人”。但因为连续2年天旱,甘蔗的收入都不理想,杨廷相还欠下几万元的债务,当地村干部带着村民帮他收割甘蔗,没收一分工钱。

  尽管后来杨廷相将所有欠款都一一还清,还挨家挨户送去烟酒,但直到今天,心里总觉得亏欠着人。

  “我哥的脑子是最好用的,他好学,也好琢磨事!”杨廷花说,除了赤脚医生的本行外,杨廷相会编竹器、果树嫁接、刻印章、修日用品……这让他不但没有成为村里的累赘,反倒成为大伙离不开的“土专家”。

  一个腿脚不便的人还能养“嗡嗡”飞舞的蜜蜂?同村的杨光明谈及此事,对杨廷相佩服得不行。“他养蜂的技术巧妙得很!”杨光明边说边比划,“每年3月至4月,蜜蜂要分巢,杨廷相用蜂蜜诱捉踩窝蜂,然后用一个竹筒将踩窝蜂吹进空蜂桶里。过一两天,踩窝蜂就会回到原来蜂巢里,带着其它蜂群过来。”

  至于果树嫁接,杨廷相是请人传授加自己琢磨,手艺远近闻名。真峰村缺粮,却不缺果树,以果换粮是村民的主要生计。“有一次,我从收音机里听说湖南桃源县嫁接梅子树,卖苗子致富的事情,想想这个并不难嘛。”杨廷相接着说,“我把本村梅子树苗0.5元一株收购来,动手嫁接之后,以4元一株又卖出去。”除了梅子树,梨树、核桃树、花椒树、桃树都在杨廷相手上嫁接成功。

  “希望大伙致富,个个有收入,光顾自己也是不对的”

  敞亮的庭院、两层的大瓦房,老母亲悠然地晒着太阳。看得出,这些年,杨廷相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杨廷相常常对身边人说:“希望大伙致富,个个有收入,光顾自己也是不对的。”

  村里的人都知道,为乡亲们免费嫁接果木,杨廷相这些年没少吃苦。家有摩托车的,就接他去家里帮忙,没有交通工具的,杨廷相就自己拄杖前去。路途远的,比如施甸县的小堡寨、昌宁县的客邑,去一趟就得3个多小时,杨廷相经常累得浑身是汗。山路崎岖,一不留神,就要被石头绊倒,整个人摔倒在地,他用拐杖一点点直起身子,继续前行。

  西邑乡今年达到脱贫退出标准,现在正等着第三方的评估验收。前不久,乡上举行党建集中学习,乡党委书记把淡出人们视野已久的杨廷相,请上主席台讲党课。不善言辞的老汉,对党员们说了一句:“为人在世,不能闲闲吃、睡睡吃,总要为群众、为子孙做点事。”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