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8日 

第04版:两会特刊

为“担当追赶、再创辉煌”谋新篇

———兰溪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本版文字 记者 徐桢瑾 成 超 本版图片 记者 王 萍

  昨天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兰溪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王淑琴等11位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今天,本报摘登部分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王淑琴: 盘活名人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据统计,兰溪历史上共出过230多位进士,国史中有记载的兰溪名人有81人。如何盘活这批名人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兰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年任务的关键。

  以名人促农人,彻底盘活乡村名人动力。在文化礼堂开设“名人大讲堂”,做好名人事迹宣传,盘活名人动力,振兴乡村业态经济,打造特色名人文化,助力兰溪文旅发展。

  以名人引贵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经济。保护好古村、古建、古遗址,积极开展“高校学子走进名人故里”等活动,推动兰溪名人文化宣传,大力发展乡村休闲经济。

  以名人聚贤人,全域打造中国名人故里。各乡镇、村都要发挥好乡贤协会、村务协商委员会等平台的作用,以名人文化为引领,建设一批乡贤馆、名人馆、家风家训馆,发挥乡贤集聚效应,激发创新动能。

  章连新: 新医保形势下亟需提升县域医疗核心竞争力

  如何在医保新政下提升本地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共体竞争力,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已成当务之急?

  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医疗布局。加快兰溪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将原中医院用于妇计中心和人民医院产科、儿科的妇儿医院整合建设。

  做强中医特色,提升品牌优势。市中医院要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要建特色康复亚专科,推进医共体建设,完善中医药四级康复服务体系。

  开拓引才渠道,补齐人才短板。加大人才“外引”和“内培”,建立专家团队,开展名医“传帮带”,继续建立人才合作,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引进中高端人才。

  创新智慧医疗,提高服务水平。将医保支付范围从线下扩展至线上,建设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康复质控系统,让群众就近享受到优质服务。

  推进医养结合,打造朝阳产业。加快医疗机构与敬老院合作,积极探索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实现优化医养护一体化发展软环境。

  叶峻: 以影视产业为支点撬动兰溪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金华市正着力将金义都市区打造成为国际影视文化之都,兰溪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对接,以影视产业为支点撬动兰溪全域旅游提档升级。

  突出优势,打造后方影视基地。兰溪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最为完整的古城、古镇、古村落体系,还有一批工业遗存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可探索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影视产业发展之路。

  抢抓机遇,开展文旅战略合作。兰溪要抢抓机遇,主动接轨横店影视城,开展文旅战略合作,组建合作团队,讲好兰溪故事,加强包装宣传。

  绘就蓝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影视文化与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好“影视+产业+旅游”文章。

  黄茂清: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民营企业创业信心

  落实好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是兰溪更好地推进“强工兴市”战略的实施,实现吸引增量、壮大存量目标的必要措施。

  企业减负工作再到位。企业减负政策是国家支持企业发展提出的解困措施,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迫切诉求。

  技能型人才培养再加力。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职业推动,校企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亲清政商关系再提升。公务员在为企业办事中应以律师的身份为企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难题,企业家也要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力。

  政府服务再务实。所有政府文件、各部门规定等缺乏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造成的结果是有好的意愿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硬环境建设再强化。工业用供水与目前实际用量缺口较大;工业蒸汽供应感到明显不足;化工区建设应尽快规范。

  叶子皓: 加快推进兰溪港口建设 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兰溪水运曾经有过800余年繁荣,后由于铁路、公路交通的迅速兴起,富春江大坝的截流,兰溪水运日渐萧条。而今,钱塘江航运复兴,兰溪港口建设刻不容缓,是兰溪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发展,推进金兰同城化中最具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一柄利剑。

  现阶段,兰溪要加快项目建设,要在“人和”上聚共识,借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契机,谋求突破瓶颈约束。希望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各部门要勇于担当、凝聚共识,加快推进兰溪港口建设。

  王红军: 突出“三江六岸”核心优势 打造“全域美丽”城市之心

  日前,兰溪正在实施的“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是贯彻落实省委车俊书记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为进一步助推打造“三江六岸”城市之心,提出“五个一”的建议:

  打造一个核心景区:兰溪古城。要重点建好桃花坞区块,完善酒店、公园等配套设施,同时做好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的维修保护与景观提升。

  打造一条慢游线路:沿江绿道。合理利用历史遗存,构建贯连“三江六岸”“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同步贯通”的绿道体系,连接闻名全国的建德乾潭古道,融入现实版“富春山居图”。

  打造一副城市绿肺:城市公园。整合三个省级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挖掘诗路元素,建成一批以诗路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

  打造一台文艺精品:印象兰溪。集中展示兰溪历史文化元素,突出李渔“闲情偶寄”主题,并与桃花坞社区的历史文化展示体验街区旅游相结合,讲好兰溪故事。

  打造一个消费品牌:夜游兰溪。重点打造几条“夜兰溪”核心街区;重点培育一批消费业态,来实现“夜兰溪”的品牌打造。

  陈国有: 做深做细农产品 擦亮“农业大市”金字招牌

  兰溪是农业大市,要做强农业,需转变观念,用市场化手段做深做细农产品,定能擦亮兰溪“农业大市”这块金字招牌。

  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要打造各类地理标志产品,参加各级农产品展销、展会,提升产品品牌影响力,并创新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

  挖掘农村电商潜力。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主动参与农村电商,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农产品线上销售规模。

  农旅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结合农旅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可以开发多种农产品的采摘季民俗娱乐活动,吸引游客来兰亲身感受和体验。

  蓝君美: 行知学院要在姓“兰”上下功夫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兰溪的一所大学,如何成为兰溪人梦想中的大学?如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正比?

  打开围墙,消费在“兰”。完善学院周边商业综合配套,打通交通网络,建立行知一条街,共享学生流所带来现代物流、商业流,激活上华片的商业氛围。

  定向委培,招录在“兰”。针对独立院校的招生计划和就业趋势,扩大兰溪籍学生的招生规模,就是为兰溪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

  走进企业,实习在“兰”。应根据兰溪产业实际情况,结合学院专业设置,设立实习基地,把基地建设作为留兰的固定举措做实做细。

  孵化转化,创业在“兰”。深度挖掘行知学生资源,可以针对特定群体开展学生招商,借力求学时积累的兰溪情感,让企业二次发展或创二代项目落户兰溪。

  智力优势,服务在“兰”。增强奉献意识,提升产业对接能力,启动“百博入企”项目,为兰溪企业解决实际发展难题,推动企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