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2日 

第09版:学在兰溪

能“吃掉”校园75%的垃圾

兰江小学有个垃圾分类中心

  导报讯 “以前我们学校每天至少有八大桶垃圾需要清运,环卫工人一天要来两趟,现在每天运出校门的垃圾只有两大桶,环卫工人来一趟就能轻松运走。”昨天,兰江小学的姚永平老师对记者说。

  为什么兰江小学的垃圾量会减少这么多呢?这得益于该校新建的垃圾分类中心。

  昨天早上7时40分,记者在该校垃圾分类中心看到,这里设置了收集区、加工区、堆肥区、清洗区和循环利用展示区。收集区摆放着各色垃圾桶,加工区设有压缩打包机、厨余破碎机等,垃圾分类设备一应俱全。学生们陆续将已经在班级里分类好的垃圾拿到这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类投放。倒完垃圾,学生们将垃圾桶进行清洗,再拿回教室,整个处理过程井然有序。老师及时将校园垃圾集中处理,并把部分垃圾通过腐化发酵作为基肥,送往蔬菜长廊、空中菜园等校内劳动蔬菜基地循环利用,或使用特殊垃圾机处理后运走。“这个环保花坊里的基肥就是用学生收集上来的垃圾制作的,这也是垃圾循环利用的一个展示区。”该校办公室主任姚晓芬老师介绍道。

  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量,改善生存环境质量,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为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提升全校师生、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让见“圾”行事成为自觉行为,该校在去年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探索垃圾分类育人新途径。

  疫情期间,该校着手建设垃圾分类中心,细化垃圾类别,根据校园垃圾的可能产生情况,在教学区楼层及教室内放置可回收、厨余垃圾及其它垃圾等三大类垃圾回收桶,并配以设计精巧的回收桶底座和指示标志。除了这三类垃圾桶,学校还在垃圾桶边挂了卡通布袋,用来回收未使用完的文具,可供未带文具的学生再次使用,减少浪费。同时,为提高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学校以板报、墙绘、编写儿歌、班会学习、环保教育入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此外,通过教师例会,对教师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确保师生同步同时学习、参与垃圾分类行动,自觉养成环保意识。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学校将管理检查的职责交给学生,每班都有一位责任员,监督班级同学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再由值日老师陪同,每日7时30分至8时、12时至12时20分,定点定时将已分类的垃圾投放到垃圾收集区,由值日学生检查垃圾分类正确与否,并做好记录。同时,学校也建立反馈机制,对做得好的班级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表扬。另外,学校设有“分类领先班”奖励机制,一月一评,颁发奖状,鼓励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活动。“我们班的每位同学都会很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对于不清楚手里的垃圾该分哪一类的,我都会为他们解答。”二(5)班的责任员朱梓鑫说。

  据悉,从试运行情况看,该校垃圾分类中心设立后,减少了75%的垃圾清运量、91%的垃圾存放量。接下来,该校将逐步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建设,实现校园垃圾校内循环再利用,为校园节能减排打好坚实基础。

  胡梦真 陆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