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7日 

第03版:民生

上网课偷玩游戏 “熊孩子”充值万余元

记者帮忙联系申请,游戏公司退回大部分钱款

  记者 姜一峰

  导报讯 男孩偷玩游戏充值上万元,家长发现时却已经晚了。前不久,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村民童女士来到本报小叶工作室求助,称14岁的儿子拿手机偷偷玩游戏,用微信充值购买游戏道具,她发现时已充值万余元。

  童女士儿子小虎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中生。由于疫情,小虎在家中上网课,童女士白天上班,便把手机交给小虎使用。没想到,在利用手机上网课期间,小虎悄悄点开一款游戏,一边玩耍,一边用母亲微信绑定的银行账户往游戏里充值。

  4月中旬,童女士的丈夫去银行取现金,发现卡上原本一万多元只剩下百来元。“我查看短信,没有扣款记录,后来才知道孩子把短信删除了。查了银行流水账单,从3月27日开始到发现时,一共充值一万多元,有40多笔交易,最多的一次600多元,最少也有几十元,发现前一天一小时内就充了六七笔。”童女士说,“从流水账单上看,这些钱都花在了一款游戏上,要不是临时用钱到银行取款,我们至今还蒙在鼓里。”

  发现小虎在游戏上消费后,童女士很着急,她试图联系游戏方,“人工服务总是忙线,没有和客服对上话,只有提交文字材料。然后说还在审核,不知道审核到哪一步”。童女士很无助,只好寻求记者帮忙。随后,记者也拨打了客服电话,虽然该公司有“未成年游戏消费问题”专门服务热线,但电话占线,等待许久还是无法接通。

  当天下午,在记者十几次致电后,人工客服终于接通,对方表示需要童女士在微信客服平台“关怀金”中提交材料,公司在核实账号和消费后视情况答复。在记者帮助填写相关信息后,申请进度中传来“审核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到账”。童女士夫妇看完以后,这才稍许安心回去。

  5月25日,童女士再次来到本报小叶工作室,说游戏公司已经退回大部分消费金额,对记者的帮助表示感谢。

  如今,手机已成为大家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过,本报还是要提醒家长朋友,日常生活中手机绑定银行卡的,或具有支付功能的,要妥善保管好支付密码,特别是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以防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家中有小孩确有玩游戏的,也可微信关注“成长守护平台”,通过平台绑定孩子的游戏账号,对孩子的游戏时长和消费进行限制,甚至可以进行“一键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