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锅古法 传承制作
如丝如瀑枇杷膏
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承四时之雨露,说的就是枇杷。
不见枇杷,却闻枇杷香,说的则是枇杷膏。
6月,梅雨季来临,像兰溪枇杷这种时令性极强的水果,早已在5月的尾巴悄然下市。不过,作为枇杷主产区的女埠,细心寻觅,仍可见枇杷踪影。
“天下枇杷数浙江,浙江枇杷看兰溪”,作为浙江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枇杷主产区,兰溪的枇杷95%集中在女埠街道和黄店镇,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量在6000吨以上,产值近亿元,主要品种有兰溪白沙、大红袍等,以肉质细腻、甘甜酸洁而著称。
在女埠金家村,而立之年的邵辉与表哥一同,忙着把枇杷制成枇杷膏,将其如昙花般灿烂短暂的风味,用古法封存延续。
枇杷,自古就有文人将其着墨成诗。唐朝诗人白居易用“淮山侧畔楚江明,五月枇杷正满林”,把枇杷将熟时,满树灿黄的盛景跃然纸上。在古代,大凡有院子的江南人家,都爱种上一株枇杷树。因为枇杷树四季常绿,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它的花期正值风雪寒冬。在万物萧条的冬季,打起精神开花的枇杷显得尤为可爱。
邵辉做枇杷膏并非一时兴起,在枇杷主产区,枇杷接近下市之时,熬制枇杷膏是家家户户的传统。“小时候,每到春夏之交,由于梅雨季节天气的变化,容易感冒、咳嗽,母亲会熬一些枇杷膏给我止咳。”邵辉说,枇杷膏对止咳有一些辅助治疗的功效。
枇杷去核、去柄,与枇杷叶、罗汉果、冰糖、生姜等辅料同煮,取其汁水,浓缩精华。邵辉学医,对原料属性颇有研究,配比试验多次,才完成枇杷膏的配方。他传承古法,用铜锅慢火搅拌熬煮。“清洗、熬煮、搅拌,一步也偷不得懒。”邵辉说,待到粘稠如瀑状,抬起竹片可见拉丝挂旗,便是枇杷膏熬成之时。稍稍凑近,一股浓郁的酸甜之气迎面扑来。这枇杷膏的味道,穿过舌尖,给全身心传递着美好的信号。
铜锅熬煮的枇杷膏,将枇杷的精华都汇聚到了一处。古法传承,让枇杷实现未见枇杷却闻枇杷香的转变。
记者 沈冰珂/文 王 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