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2日 

第03版:民生

21年献血300次13万毫升

浙江献血第一人在兰溪“诞生”

  记者 姜一峰 通讯员 李福根

  导报讯 131900毫升,如果按照330毫升听装可乐计算,可以装下400瓶;131900毫升的血量,按照成年人4500毫升的血量计算,便是29个人的血量总和。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金华市中心血站传来喜讯,浙江首位第300次献血人物于昨天“诞生”,他就是新兰溪人鲍伟明。

  当天上午10时多,经身体检查合格后,鲍伟明躺在献血床上,医生为其插入献血针头,开动血液分离机。随着机器的运转,从鲍伟明身体里的殷红热血中分离出淡黄色的血小板。这天鲍伟明又献出双份血小板,即两个治疗量,为挽救两个病人生命贡献力量。

  “能赶在献血者日之机献上第300次鲜血,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难忘、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献完血的鲍伟明神色轻松,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祝贺花束后,开始和记者讲述起他“献血”21年的故事。

  鲍伟明是浙能兰溪电厂维修部的一线工人。2000年,鲍伟明在老家台州街头看见献血车,怀着好奇心首次参加无偿献血,捐献了全血200毫升。在坚持了4年的无偿献血后,他听从医生的建议,改献成分血(血小板),一个月可以献两次。2005年又因工作调动,把无偿献血的爱心从台州带至兰溪。21年来,无论平日里有多忙,只要一接到血站的电话,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去献血。

  “我们是老相识了,每月两次献血,他来得很准时,21年坚持不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金华中心血站血源管理负责人洪淑芳说,鲍伟明身体素质好,血小板计数高,献血各项指标又是最好的数据,同时献出双份治疗量,有时候一次献血就可以用到两个病人身上。

  受今年疫情影响,无偿献血者数量显著下降,临床血液需求明显增加。得知血库紧张,鲍伟明立刻发起“献血之行”。由于正处于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关键时期,为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带来的风险,鲍伟明骑着电动车,经一个多小时奔波到达30多公里外的血站,完成这次不同以往的献血。鲍伟明说:“疫情期间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奉献爱心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献出第一次血,到由全血改献血小板突破自我,再到热衷于献血奉献暖暖爱心,鲍伟明献血的脚步从未停止。不仅不断尝试,而且还不间断的来献血,当天献血后,鲍伟明马上预约下次献血时间。就这样,一次次、一月月、一年年的累积下来,鲍伟明献血总量达到131900毫升,“献血长跑”也形成了这个首位数是3的三位数字——300!

  “血液流到哪里,爱心就流到哪里”。1965年出生的鲍伟明已年过半百,身板仍旧结实强壮,充满朝气。鲍伟明说:“自己身体中流出来的血液,可以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样的感觉很奇妙。国家规定献血年龄是60周岁,我现在54周岁,我要一直献到退休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