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设施农业 精准助农增收
兰溪: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记者 杨一之
昨天,记者在位于兰溪市上华街道黄家村的大棚覆膜栽培莲藕示范基地——叶志荣家庭农场看到,水上大棚内一张张碧绿的荷叶紧挨在一起,星星点点的荷花嫣然摇动,红绿相倚。几名采摘莲藕的工人穿着连体雨衣,熟练地拿着高压水枪冲洗淤泥,不一会儿,一节节雪白的莲藕就露出了水面。
在一旁等候收购莲藕的销售商姜先生表示,相比外地莲藕,兰溪本地的大棚莲藕比较鲜嫩,而且比露天莲藕上市早了近20天,所以销售非常火爆。
据悉,大棚覆膜栽培莲藕示范基地自2015年建设实施以来,主要采用提高有效积温的方式,提早莲藕上市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与露天莲藕一年采收一季不同的是,大棚莲藕可达到一年两季,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目前,每亩每季大棚莲藕可采收500多公斤,产值达到6000多元,一年就可达12000多元。
近年来,兰溪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让兰溪农村百姓有更多获得感”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早在5月下旬,马涧镇西汤村的七星山杨梅设施大棚内,一颗颗红中带紫的东魁杨梅便挂满了枝头,望之便令人齿颊生津。
据了解,西汤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山多地少,杨梅是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兰溪农业部门因地制宜指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邀请农技专家上山给农户培训科学管理技术,联系客商上门指导农户分级销售,走上了精品杨梅发展之路。
“以前是靠天吃饭,有时候一场雨,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农户汤友贵说,与露天栽培相比,设施栽培的温湿度可调控,因此大棚杨梅的甜度高、上市早,不受灾害天气影响,品质也更好,价格更是提高了不少。
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经济特产推广站副站长陈新炉告诉记者,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杨梅产区,目前有杨梅种植面积近7万亩,其中大棚杨梅栽培面积占全省70%以上,年总产量达3.6万吨,年产值4亿元以上。
兰溪是农业大市,产业基础好,农耕历史悠久,农业物产丰富,拥有杨梅、枇杷、茶叶、蜜枣、花猪、兰江蟹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近年来,兰溪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2019年,全市实现农业产值45.5亿元,增加值26.7亿元,均位居金华第一,一产占比位居金华前列。
今年,兰溪将按照“四水共盛”的思路,做精做强水稻、水果、水产、水生蔬菜(花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水果方面,进一步做强做优兰溪杨梅、枇杷产业,发挥优势品牌效应,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水果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水稻方面,大力推广“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亩均产出,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水产方面,推广养殖兰江蟹、小龙虾等效益明显的特种水产,逐步退养珍珠养殖,实现农业“腾笼换鸟”;水生蔬菜(花卉)方面,以荷花为文章,打造“荷花小镇”,对莲藕、藕粉等延伸产业进行品牌打造,提升“美丽产业”经济效益,同时引进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等项目,高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着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