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粮” “仁山”思政
观山、品山历来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强调道德品质修养,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性有类似之处,人们在观赏山水中,可以获得对自身人格力量的一种审美体验。孔子思想中,“仁”是至高精神境界,把山和“仁”联系起来,可见山在其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朱家中心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森林氧吧——余粮山脚下,依山而立。余粮山为朱家四大名山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依据独特的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余粮山精神文化内涵,凝练“心有‘余粮’,‘仁山’思政”教育理念,启动“仁山”思政教育之旅。
营造“仁山”校园文化
浸润师生心灵
“仁山”思政教育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精神成长。从校园环境打造入手,融入“山”的意象。以“山文化、山品格、山环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滋养心灵,陶冶志趣,快乐成长。
校徽、校旗、校歌、校花等别具一格。校徽主体图形部分由“山”与“柿”构成,“柿”在“山”上,蕴含了“仁山”育人的教育特色。
围绕“仁山”思政教育理念,学校给建筑物、广场、道路分别赋予了名字,如山仁楼、山秀楼、山韵楼、山道广场、山情广场、山憩广场、书山路、勤为径等,使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建设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每个班研究一座山和余粮山的一个景观,每个班都有一句班级格言,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室内设有通俗易懂的山语,课室班牌上处处是山景、山诗。每个班都设有“仁山”明星评选栏,每个级部有“仁山”系列表彰栏。所谓山的品格,究竟具体表现为哪些?学生们又如何习得这些“仁山”之品呢?行“仁山”思政教育是希望孩子们能有“仁爱之心、渊博知识、创新精神、脚踏实地”,这也对应了余粮山“仁、博、灵、实”的品格。为此,我校将“仁山”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融入到教学和日常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仁山明星”系列评比分为“仁之星、博之星、灵之星、实之星”等四项,在每项评比中,学生们必须取得足够的相应章印数,才能获评该项之星。“仁之星”孩子懂礼貌、守纪律;“博之星”孩子知识丰富、全面发展,能踊跃参与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最后,获得“仁、博、灵、实”四项明星的学生才可被评为“仁山明星”。
构建“仁山”课程体系
践行素质教育
我校成功立项开展金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绿色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行动研究》,兰溪市《“柿子红了”校本课程研究》,深化“仁山”思政教育的内涵发展。
将学科特点与“仁山”文化相结合,以山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兴趣,以阶梯为思维模式启发学生思考,以攀登为活动精神陶冶学生品性。学生在校本教材《忧乐》《仁山故事汇》的故事中对山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了解“仁山”文化。语文课拓展“讲故事”,挖掘国内外大量与山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科学课拓展“探奥秘”,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山的成分、岩石的分类和特点,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绘画课拓展“画山景”,欣赏我国历代山川景观图,让学生以各种绘画门类自由创作山景画,并利用文化墙展出优秀作品。
以山的意境创设教育情境,以山的境界为人格目标,校本教材《环保》《柿子红了》《小学生垃圾分类教育读本》等,渗透山的品格,师生将此内化为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仁山”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成长的体验过程,从而具有山一样的品格。
我校还与余粮山村、朱家村、蟠山村、镇敬老院等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功效。如在余粮山村开展“寻根问祖”活动,通过让学生了解余粮山村名称的由来、历史文化和事迹,邀请余粮山村革命烈士黄佐华等人的家属来校讲述他们的革命故事等,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并产生自豪感。“仁山”小导游团则开展小导游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并结合清明扫墓、重阳敬老等节日,到余粮山进行实践活动,介绍风景名胜,讲述乡村故事。
山路难行,但是我们一路执着前行,一步步向着高峰迈进。在辛劳中感受一路的风景,并摘取一串串硕果。
叶品昌
(朱家中心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