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7日 

第01版:头版

董伟生:在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

  记者 陈志恒

  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绿树成阴、环境优美,典雅古朴、学风浓厚。在人工智能学院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正在为博士生答疑解惑的董伟生。

  80后的董伟生,是兰溪市兰江街道外董村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副院长,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脚踏实地 科研报国

  从1999年背上行囊离家求学的兰溪小伙,到2006年刚接触图像处理的博士生,再到2016年、2017年接连入选“优青”、“青年长江”、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三大“国字号”青年人才计划,董伟生在科研之路越走越远,获得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董伟生在外董村长大,是一个“农村娃”。“一开始,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还喜欢调皮捣蛋。但在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我逐渐明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努力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和现状的最好途径。”从那时起,他就坚定了要考上大学、上好大学的决心。

  在兰五中就读时,董伟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高考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从华中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他保送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研,“西电在电子信息领域很有实力,不过起初,我并没有想过要走科研这条路,真正的转变是在2006年。”这一年,董伟生在西电硕转博,到有“中国IT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流,真正开始接触到图像处理技术。

  也是这段经历,董伟生接触到了一大批知名学者,让他感受到了做高水平研究的魅力。“做科研就要做有创新性、能够改变世界的研究,可以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起到推动作用。”董伟生说,自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经常是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问题,也逐渐喜欢上了科研。读博的时候,科研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但是他一直努力做下去,曾去香港理工大学做了1年半的访问,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成果也随之而来。

  2010年,董伟生毕业留校,把根扎在了西电。工作以后,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工作日益增多,但他并没有对学术和科研工作产生松懈,做出了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研究。2016年,董伟生的研究课题“图像稀疏表示与重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目前,董伟生主要从事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图像视频表达与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中,他参与了很多国家级科研项目,涉及图像视频增强处理、人工智能等。

  同时,他还负责人工智能学院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指导博士生、研究生进行人工智能、图像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39岁的董伟生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大眼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做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要有使命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有责任感,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感恩父母 心系家乡

  

  在外求学工作21年,家乡对于董伟生来说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兰溪是我成长的地方,是我感情最深的地方,有时候甚至晚上做梦,梦见的也都是家乡的点点滴滴。”董伟生说,“父母辛辛苦苦培养我很不容易,虽然人在西安10多年了,但将来某一天我还是会回到兰溪生活。”

  兰溪有山有水,还有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的美食。大饼、油条、馄饨、牛肉面……这些都是他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我特别喜欢家乡的美食,现在最想吃的是大饼油条,还有以前上中学时学校门口卖的糯米团、葱烧饼都挺想吃的,每次回去我都要好好吃一顿,也会让爱人和孩子尝一下这些食物。”董伟生笑着说。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人员,董伟生也经常思考该为兰溪做些什么、能为兰溪做些什么。“我现在主要做人工智能这块,这个学科可以赋能工业、农业、教育、交通等方方面面。”董伟生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很多企业都在寻求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在他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热度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成熟,未来10年将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时期。“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如果你不发展,别人都在发展,那么你势必会落后。”董伟生说,兰溪纺织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一大传统支柱产业。目前,兰溪正在大力推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创建,通过智能化改造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此外,他也十分看好金兰创新城的发展。“金兰创新城这个战略决策我觉得非常好,未来兰溪南片将形成融科创、金融、教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空间。我非常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和兰溪建立合作关系,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董伟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