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来临
兰溪警方为学子送上“防诈礼包”
通讯员 程翼飞 记者 陈志恒
开学季即将到来,每年的这个时候,诈骗分子也都蠢蠢欲动。如何识别骗子设置的陷阱,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就成为了踏入校门后不得不学的一课。兰溪警方对近期发生的一些网络诈骗案件进行了梳理,精心制作和准备了一份“防诈礼包”。
“游戏交易”套路多 私下“买卖”需谨慎
小王是一名在校学生,8月16日,他正在网上卖自己的游戏账号,有买家在游戏内联系他说想要购买。双方加为好友后,对方称要到某账号网站交易,并约好以1000元成交。
“我进入网站后,注册了账户,我在网站上放了要卖的账号,之后就发现对方已经向我的网站账户打了1000元。”小王说,自己正准备提现,结果显示账号是冻结状态,他便询问客服,客服说需要充值账户里相等金额的钱才能解冻。于是,他充值了1000元,但仍没有解冻。客服又说充值的钱要多于账户里的钱至少0.1元,于是他又充值了1000.1元,这个时候账号显示已解冻,但尝试提现后又被冻结。就这样,客服多次以提现数额至少要多于提现金额的0.1元才能解冻为由,诱使小王又充值了9000.2元,共计被骗11000.3元。
“网游诈骗一般都以正规网站的面目出现,辅以第三方支付交易平台,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很多沉迷网游的学生容易上当受骗。”民警介绍,“提现要交手续费”“账号冻结”都是骗子的惯用伎俩,目的在于诱骗受害者不停地向虚拟平台账户充值,其实就是转账到诈骗分子账户,永远都不可能提取出来。
警方提醒:在网络上买卖游戏账号等虚拟物品时,一旦对方告知要私下交易、账户被冻结或限制交易时,切勿听信蛊惑向对方转账。
专挑“学生”下手 注销“校园贷”诈骗
“我不继续转的话,他说钱就无法返还给我。”7月25日,小严到梅江派出所报警,称被一名男子以注销学生网贷账户的方式诈骗27800元。
“下午一点半左右,我接到了一名自称是某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说我的身份信息被盗用,现在需要注销贷款,如果不注销的话会影响到我今后的信用。于是,我添加了对方的QQ号。他让我下载了三个贷款平台,并说把能借的额度都提出来转账给他,等贷款账户注销后就会返回给我。”小严告诉民警,她担心学校期间贷款会对以后买车购房等有影响,于是就按照对方教的操作方法,通过手机银行转入17000元到对方指定账户。
“转账后,我问对方怎么还不返回,对方称其中有笔款项仍未收到账,让我再从其他平台上凑点。”小严说,她又从另一个贷款平台,把借到的钱转到指定账户。至此,小严在四个贷款平台上共计借款27800元,她催促男子及时将钱返回,但男子回复称公司核实需要24小时。随后,她发现被男子拉黑了好友。
这类诈骗主要针对学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骗子自称360借条、分期乐、小米金融等网贷平台客服,称受害人在校期间办理了校园贷账号,现因政策不再允许办理校园贷,不注销账号会对个人征信有影响,如需注销账号,要将贷款平台信用额度清零,实际上是指引事主从各大网贷平台借贷转账到指定的银行账号,从而实施诈骗。警方提醒:对方自称帮忙取消校园贷账号工作人员的来电,一律是诈骗。
网络兼职“刷单” 当心落“套路”
8月7日,小张在某平台上找兼职,并发布了个人简历。“第二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在平台上看到了我的简历,让我有兴趣的话加他的QQ。”小张说,加为好友后,对方发他一个“苏某易聊”APP的下载链接,注册完后,平台上就有人加他好友。对方向他介绍了刷单模式,并表示要按照指定要求刷单,完成一单就会有收益。之后又提供一个名为“虎某乐园”的下载链接,又有一个名为“琪琪”的人教他操作。
“一开始,‘琪琪’说我是活跃用户,先往我银行卡里打了20元奖励,还要求刷的每一单金额都要比之前大。”小张说,他在付之前几笔的时候,确实都会有金额返还到卡里。但是当他刷完3000、5000、7000元的单子后,再到平台里看,发现这些钱全部取不出来,客服的解释是操作有误,需要他继续做更大的单子才能把之前的金额提取出来。这时,他才意识到是一个圈套。
“这类诈骗主要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或刚参加工作想利用空余时间赚钱的年轻人,这些群体社会阅历少、工作时间零碎、网络安全防范知识欠缺,容易轻信网络诈骗广告。”民警介绍,骗子只需通过在网站上发布虚假招聘、兼职信息,即可寻找到作案目标,并使用第三方交易平台快速转移赃款,并不与被害人发生直接接触。
警方提醒:在家点点鼠标就能赚钱,网上兼职刷单确实很有诱惑力,却不知一开始“赚取”的佣金其实是骗子放长线钓“大鱼”的诱饵,是骗取你信任的套路!天上不会掉馅饼,网上兼职圈套多,还是要拒绝诱惑和贪心,别被轻松刷单赚大钱蒙蔽双眼!
“子女”索要培训费 诈骗套路“量身定制”
近日,陈女士在QQ上收到一条好友请求的信息,上面备注“妈,我是XX,加我”。陈女士没有怀疑,一看是自己“女儿”就通过了验证。然后“女儿”说学校和清华大学合作办培训班,想报两门课程,费用为49800元,但需要家长和老师联系,并发了一个“刘老师”的QQ号。
陈女士直接加了对方QQ,“刘老师”表示有这个事,且已经是最后一天了,报名要抓紧,并给了一个银行帐号,陈女士就联系老公,让他把49800元钱转到对方提供的帐号上。钱转了之后,那个自称是陈女士的“女儿”又说想再报两门课程,陈女士有所怀疑,打电话给女儿确认,才知道被骗了。
这类案件一般是骗子知道学生及其家长的信息后,再冒充学生,用短信、QQ、微信等联系方式,发信息给家长称想报名参加培训班、夏令营等,需要交纳费用。然后再称自己的手机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接听电话,给家长制造一种情境,避免家长核实,最后制造紧张气氛,成功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学生家长遇到陌生账号以自己孩子名义发来的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涉及汇款、转账的事项,不要怕麻烦,一定要通过孩子班级微信群、拨打班主任电话等多种渠道进行核实,不要轻易汇款或点击不明链接,以免被骗;通过第三方软件转账,建议使用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可立即撤回或向公安机关报案以追回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