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8日 

第10版:芥子园

放手也是爱

  自古说,养儿操心,养女省心。家养一女,实不省心。

  问及缘由,似乎也讲不出个道道来,之见是思想代沟出情况,特别是遇事对事物的认知明显不同,彼此就不像在一个频道上。

  找她聊聊,其它无计可施。

  与女儿聊,我常惯用斥责的口吻,没聊几句,语气里分明就有一股抵触的情绪在往外泄。她可不吃这一套。“好了好了,都听了几百遍,省省心,少说几句不行吗?”话题还没打开,“烟味”就往上窜。再聊下去,明摆着与事前的愿望背道而驰,接下去就有可能一场“舌战”。“儿孙自有儿孙福,随她性子碰碰壁也好。”心想家养一女,也没让人省心遂愿。

  那会我在部队服役,教育孩子一直是妻子的事。自打转业后,与孩子相处这些年,总觉得她一直在叛逆着,管教孩子确实是门大学问。为此,常与朋友探讨孩子教育的事。朋友倒是道出一句“刺耳”的话:“教育孩子不能像你在部队管兵一样,你那套命令式的教育肯定行不通,现在管教孩子得先学会策略。”

  谈及在教育子女这件事,夫妻双方意见难一致,往往就容易让孩子“钻空子”。特别是与孩子管教方法出现分歧后,夫妻间常常是面红耳赤,占据各的理,辩不出个里长外短。就说手机这件事吧,妻子总唠叨,手机用多了,对孩子身心各方面是百害无一利;我的观点,信息时代不能缺网,引导女儿自己要学会管控,干预太多只会让孩子产生对立,学着由她自已来处理。由此,只要一谈及孩子教育的事,时不时就双方为谁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相互较真辩理,不分彼此,据理力争。

  恨铁不成钢,管教孩子确实一时成为最“伤脑筋”的事。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在《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中有两段话这样描述。“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悉读数遍,感悟至深,学着顺势而为,关键是取决于思想上去“解码”。做父母未必管得太多或过于严厉就好,有些事,让孩子自己学会去思考解决,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生活上遇到点挫折,让她受点磨难未必不是件坏事,相反,想必还是孩子成长路上“良师益友”,还原孩子“主人翁”的角色,让她自己去对事物进行认识判断,比父母说个一百遍还见效果。与此,我也学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一份思考,人生的成长就注定是一段与时光逆流,唯有时刻叫板自己不服输,就有可能收获着另一份想不到的成功,何偿不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呢。

  为人父母,爱的方式有千万种,放手也是爱。为人父母养儿育女不能背离教育的本意,千万不能以时时处处的包揽来认同对孩子的关爱。试着想,教会孩子在风雨中伫立前行,在公交车上让一次座位,何尝不是父母的责任,有时候比怎么都强,比怎么都更需要。于是,我试着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退改变,采取启发式地与女儿数次“磨炼”,引导她在成长路上要学着感恩、懂得回馈。一段时间后,我的“放手战术”果然见效,女儿非但没有延续以往的习惯,沟通起来也特顺畅。相反,我看到了她每天的新改变。从最初的晚睡晚起,到学着干些家务,饭后也能主动约上一家人散步,聊聊家常里短;有时候,行走在大街上,还能主动去搀扶盲人过马路;教会过马路的小孩要遵守红停绿行;平日里,抽出时间还能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活动中,满满一身的正能量。

  女儿的可喜变化,让我也对自己的明智选择倍加自信。这一年,让我感悟到一点,人生成长就如同攀岩一样,不能期望暂时的攀爬速度与高差,要给予她们每一步都踏得扎实,每一刻都要用双手紧紧抓住岩壁,父母只是站在路边那个鼓掌的人,最多也只能提醒她们扣好背后绳索上的那一颗扣子。放手不是放任,是一种教育理念转变,还原孩子一片属于自己蔚蓝的天空,收获着校园外所赐予的成长阅历。

  这一课,我得补上,这一年,我与女儿同成长。

  张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