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乡村教师夫妇一干就是20年
为留守儿童当老师还得当爹当妈
他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忙碌,除了正常教学外,还要全职护理全托学生们的生活,直到晚上孩子们都睡了才能休息,有时也要因为照顾生病的学生而通宵不眠。
在川陕交界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有一座海拔1400米的元顶山,山里的元顶小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在学校里,有一对名叫陈果、张蓉的“70后”教师夫妇,20年来一边教书一边义务照料近千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他俩被学生们称为“果爸”和“张妈”。
回乡办学让留守儿童有书读
20多年前,陈果高中毕业后,在巴中市城区一所小学代课,工资很低。为了生计,他改行做起生意开餐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1999年,陈果携妻张蓉回到村里,当时正是学生读书时间,几名学龄儿童却失学在家玩耍。经询问得知,这些孩子因父母在外务工,学校又离家远无人接送才没有上学。
“回城后,他为老家那些失学的孩子担忧不已。经过再三考虑,我支持他回村办学。”张蓉说。1999年秋天,一所家庭式学堂出现在元顶村。夫妻俩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能就近安心读书,后来,外村的孩子也来了,想在家里寄住,他们就腾出两间屋子免费供学生住。随着寄宿生越来越多,家庭学堂教学、生活条件已无法满足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住宿。2005年,陈果夫妇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在学堂里就读的几十名学生也一同转入该校。
元顶小学在陈果夫妇到来后,开启了新的办学模式——全托式寄宿制。学校负责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本村及附近村留守儿童的全托管理。
“其实,我们最忙的是周末,除了一早就要起床给孩子们保障好日常的一日三餐和作业辅导外,还要给学生洗澡、洗衣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与家长通电话……一直要忙到深夜。”张蓉边洗衣服边说道。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陈果和张蓉都会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改善伙食,让这些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
“今年春节因为新冠疫情原因,有几名在武汉务工的学生家长回不来,孩子就在我们家过的年。”张蓉说,今年,元顶小学共接收了57名留守儿童,其中有47名是全托住校,年龄从2岁半到16岁不等。除了春节,孩子们全年寄宿在学校,学校成了他们的“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路艰辛一路欢歌。这对夫妻教师的故事,引起了“马云基金会”的关注。2015年,陈果、张蓉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
“感谢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关注和帮助。其实我们只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想创造条件让山里这些贫困孩子走出大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陈果和张蓉道出他们的办学初衷。
“说实话,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们也觉得很累!希望社会更多力量来关心留守儿童们的成长……”这对“70后”夫妇沉默许久后道出了心里话。
“但是,我们累了孩子们争着给我们捶背,渴了争着端水给我们喝,每当这时,我们所有的疲劳就一扫而光。”陈果说,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有的已经读完高中、大学,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每逢节假日,他们就回来看望我们,叫一声‘果爸、张妈’,这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有人曾高薪聘请我改行,被我婉言谢绝,因为这些孩子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放心他们。”陈果说,从办家庭学堂到转正成为元顶村小学教师,他们收入一直不高,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收取过这些留守儿童的托管费。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坚守。 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