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良:变中求新 引领出版业迈向新高峰
记者 蒋宇欣 姜 憬 胡志伟
郑伟良,工学硕士,1988年入职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担任中国纺织出版社副社长,2010年担任社长兼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中国出版协会科技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行协会科技发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委员、常务理事。
顺应时代 破题谋发展
在郑伟良担任中国纺织出版社社长的十年中,秉承“原创化、系列化、精品化”的产品建设思路,发挥纺织服装专业特色优势,坚持纺织服装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新定位,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了一批体现行业学术水准的“专、精、特”科技图书,有200多种产品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中国纺织出版社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等称号,并成功完成转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公司制管理模式。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纺织出版社如何保持发展势头,展现如此蓬勃的生命力?“管理补短板,业务做长板。”这是郑伟良给出的答案。他说,“作为一家综合型出版社,除纺织服装领域外,还涉及经济管理、艺术、外语等专业出版板块。出版社很重要的一个生存之道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的编辑都是专业的,只有专业的人才能策划出精品力作。”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同样给出版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此,郑伟良说:“面对疫情,我们并不慌张。客观上,疫情加速了出版行业销售渠道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加速了纸质图书的多媒体化,我们必须沉着应对。”顺应时代变化,中国纺织出版社在疫情期间快速行动,只用两个月时间,就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演播室,建立线上社群,举办线上活动,开启直播带货模式。“书中内容适合用什么样的载体呈现,我们配什么样载体,载体可以是音频、视频、flash、动漫等。融合出版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郑伟良认为,在疫情影响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出版业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主动适应市场新变化,精准满足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出版社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从计划到市场、从铅字到电脑、从文化饥渴到信息泛滥、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化需求,郑伟良在出版社32年见证着出版行业的变迁。“我们一直在做有文化传承价值、学术价值的书籍,这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图书对知识普及、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功德无量。好的纸质书是要传世的。这个行业,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退休。”郑伟良笑着说。
情系桑梓 在外育故土
“我的根在兰溪,我一直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结。”与记者谈起兰溪时,郑伟良的言语之间饱含着深情,充满了浓浓的乡愁。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出门在外,家乡的亲朋好友、风土人情、城市建设,以及各地乡贤取得的成就,都让我倍感振奋。当然最怀念的还有家乡至味,现在也常常会尝试着做几道家乡菜,肉圆、炒粉干、韭菜摊鸡蛋、甜酒酿、水晶糕等,以解思乡之苦。”郑伟良说。
对于家乡兰溪的发展,郑伟良时刻关注着。“有时候,我们几个在北京打拼的同学聚在一起,也喜欢聊兰溪的事情、家乡的变化。”郑伟良认为,纺织行业是兰溪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6月,兰溪启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是兰溪纺织业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关注家乡发展的同时,郑伟良也为家乡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郑伟良说,作为在外兰溪人,宣传兰溪,帮助兰溪对接外部资源责无旁贷。第一、擦亮兰溪纺织品牌。兰溪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的“中国织造名城”,在行业内已有一定知名度。如何更上一个新台阶?我想可以在兰溪召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峰会、论坛等活动宣传兰溪,也可以举办高水平的纺织面料服装大赛,提升兰溪的知名度,最终吸引全国顶尖的专家教授、时尚设计师签约兰溪,助推兰溪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二、配合兰溪的招商引资工作。将一些符合兰溪经济发展定位的高新企业介绍到兰溪,推动兰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三、利用中国纺织出版社67年来深耕纺织服装技术图书和教材的出版工作经验,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为家乡的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技术改造等提供系统知识服务,帮助兰溪完成从“兰溪织造”到“兰溪智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