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鱼鳞、鱼骨头等独创“鱼骨画”
八旬老太太吃鱼吃出灵感
在杭州市竞舟路农贸市场里,摊贩们经常会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银发老太太,在水产区四处挑选螃蟹、海虾等水产品的精致触角和外壳。起初,摊贩们不是很理解。
直到有一天,老太太拿出一幅幅用鱼鳞、蟹脚和鸡骨头制作的工艺美术画——国画般的构图,古典优雅,图案简洁,层次丰富,颜色典雅唯美,美感与趣味相融合,处处透着老太太对生活的热爱,摊贩们无不惊讶!
吃鱼触及灵感,独创“鱼骨画”
老太太的名字叫高思佶,今年88岁,住在西湖区文新街道德加社区。1988年从教师职业退休后,高奶奶参加了杭州老干部大学工艺班,学习了工艺美术的简单理论和纸艺、布艺、麦秆、绸塑等技艺,激发了创作灵感,陆续制作了不少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区各种展出中屡屡获奖。
“大概是在1991年,我有一次吃鱼,发现它的肋骨很像菊花瓣,就顺手在桌上拼了一朵菊花,由此独创了第一幅鱼骨画壁挂。”高奶奶是在海边长大的,从小就爱吃鱼,受到这次启发以后,凋谢的花,海边的贝壳,广告纸的边角,墙角的爬山虎藤,蟹脚、鱼鳞、鸡骨头等厨余垃圾,在高奶奶的工艺画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近30年时间里,高奶奶创作了鱼骨画“梅兰竹菊”四条屏5套,回归西溪大型鱼骨画2幅,其他主题的鱼骨画20多幅,还有布艺、麦秸秆等工艺美术作品百余幅。现在,这些鱼骨画全部陈列在社区和街道里。
只要擦亮眼睛,就会发现不一样的美
鱼骨画怎么做?在高奶奶看来,只要眼睛擦亮了,就会看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
找一块有竹子印花图案的透明纱布,用白纸剪一个圆月,贴在纱布上,把它们放在画框上,进行构图,再粘贴上了色的蟹腿做竹子,用有自然色的蟹脚尖做竹叶,造成朦胧月色下一丛修竹婆娑起舞的意境,最后进行装裱,这就成了高奶奶最得意的作品——“竹影婆娑”工艺画壁挂。
高奶奶说,拿到这些鱼鳞、鱼骨头、鸡骨头以后,先要挑干净上面的肉末,再洗净、晾干。作画前,先用这些原材料在画框上构图,放个两三天,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后,最后一步再用乳胶粘贴,有些需要上色的材料,还要先用丙烯颜料上色。
高奶奶用鱼骨、蟹脚等厨余垃圾作出的“梅兰竹菊”“空中较量”“犹有花枝俏”“睡莲”“回归西溪”“暗香醉扁舟”等作品,获得全国及省市多个奖项,在中国七艺节、中国民间艺人节中,杭州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等都点名要她的鱼骨画参展。不过,高奶奶参赛获得的数万元奖金,全部都捐助给了特殊教育机构。
亲朋好友“助攻”,老太太开出工艺美术工作室
采访中,高奶奶说,是家人和朋友们一次次的鼓励,激发了她的灵感和动力。在一次制作鱼骨画的时候,需要一个蝴蝶,高奶奶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用什么东西替代。过了几天后,一家人去青岛玩,小孙子在海边发现了一个张开的白色贝壳,说了一句“奶奶,这个很像你说的那个蝴蝶”。高奶奶顿时愁容化解。
还有一次,高奶奶想要用大龙虾的虾尾外壳做杜鹃花,但需要近百个这样的大龙虾虾尾外壳,普通家庭实在找不到那么多虾尾外壳。高奶奶的一位在酒店里做厨师的朋友知道后,很快就在一次喜宴上,一次性为高奶奶收集到了20个大龙虾虾尾外壳。“我和老伴洗刷了8个小时,才完全洗刷干净。”高奶奶说。
现在,高奶奶每年还会开展无数次大中小学的工艺美术讲座,并受邀在各级老年大学、街道和社区,开班授课,文新街道还专门为她设立了工艺美术工作室。在杭州,高奶奶化腐朽为神奇的环保理念,也渐渐传递给了其他人,引发人们遐思,得到美的享受。
据《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