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祥:面朝大海 春华秋实
记者 汪卫平 伍惠民
诗人海子的理想生活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虚幻而生空顿。兰溪乡贤潘新祥38年的工作经历大多都面对大海,他用勤勉和担当取代浪漫,乘风破浪,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欣逢盛世神州走向蔚蓝,建设海洋强国。潘新祥,面朝大海,春华秋实。
潘新祥是兰溪马涧人,1982年就读于大连海运学院,1990年留校任教,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海洋大学校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潜水救捞协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交通领域“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会评专家等职。近5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交通部重点建设科技项目2项,海事局项目及横向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4部。多年来,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余篇,培养博士生10多名,硕士研究生120余名。
半岛行者学生男神为圆科技报国梦
让潘新祥自豪的是,祖国的三大半岛都有他学习工作的足迹。离开家乡浙江后,他一直在辽东半岛大连市、胶东半岛烟台市和雷州半岛湛江市学习、工作和生活,故而微信昵称也取名“半岛行者”。从辽东半岛南下到雷州半岛,更多了一份为国尽责的使命感。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椰树挺拔,和风舒畅。为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担任校长的潘新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先后聘请国内包括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等在内的3位院士为特聘院士。
广东海洋大学有19个学院83个专业,作物遗传与育种研究是传统优势学科。2018年,潘新祥履新后,迅速带领学校的海水稻团队拜访袁隆平院士,并先后聘请他为学校海水稻研究院名誉院长和特聘院士,促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海大携手发展海水稻。潘新祥介绍,目前,我国有海边滩涂地2亿亩、盐碱地12亿亩,如果海水稻得以在全国推广,前景不可限量。
眺望长长的海岸线,感觉辽阔的海洋不仅仅是资源,更是领土。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杨德森为特聘院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诠释了科技创新守好国门的赤子之心,被“强国系列”名师大讲堂录用。
志存高远,不忘脚踏实地。在学生眼里,潘校长是一个既贴心又可爱的网红“男神”。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他和学生一起玩自拍,摆出花式比心、剪刀手、甚至公主抱等POSE,满屏浓浓爱意。他还承诺为因疫情耽误仪式的毕业生补办拔穗礼。学生们惊呼:“没想到校长还有那么可爱的一面” “我们的男神”。开学典礼上,潘校长亲手为新生佩戴校徽,仪式感里有深长的寓意。他坦言,只有融入学生之中,才能了解青年人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面对南海,潘新祥目标坚定:科技报国,为把广东海洋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竭尽全力。
四十年晨跑,五年航海,就要挑战不可能
潘新祥青少年时期体质孱弱。1981年考上兰一中后,为强健体魄,班主任滕福春特意带其晨跑。凭着过人的毅力,潘新祥将这一习惯坚持了四十年。无论是辽东零下十几度的隆冬严寒,还是雷州难耐的酷热,他都坚持每天五点半起床快跑10公里,配速掌握在每公里5分钟以内。尽管已接近耳顺之年,但他精力充沛、活力四射。潘新祥感谢恩师培养的晨跑习惯,不仅增强体质,更锻炼了意志,让他受用终生。
晕车曾经是潘新祥苦不堪言的软肋。上中学时,他害怕乘坐公交车,宁愿在节假日挑着米菜行李,从马涧镇仁塘村步行20多公里到兰溪城区上学。考上大学去求学,取道上海乘坐轮船赴大连,一路晕船呕吐不止,精疲力尽,他一路思忖怎么克服。既然选择了大海,就必须挑战自我,克服晕厥。在本科实习时,他就硬着头皮上船,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坐上排水量不大的船只,从大连到日本一个单程得四五天,任由自己在惊涛骇浪中颠簸。磨练的过程漫长艰苦,他咬牙坚持不言放弃。终于有一天,完成蜕变,不晕船了,自然也不再晕车。从此,他能从容地面对大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完成硕博学业之后,有近五年时间,潘新祥航行在大海上,从三管轮一直干到轮机长。现在回想那一段艰辛的航海经历,他觉得不虚此行,坦言如果没有那一段管轮的经历,就不可能跻身中国航海学会。
乡音不改,盼回家过年
家乡需要当全力以赴
2002年10月到2005年2月,潘新祥履职山东半岛,就任山东省烟台市交通局副局长,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领导岗位的阅历,让他对地方经济社会有了全新的了解和思考。当得知兰溪正在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兰江航运能力,并开启兰溪—建德水上游项目等消息后,他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说,水路船运有低成本优势,如果能沿航道布局用电设施,兰江航船运也可以实现电动,将污染降至零排放。他表示,自己有交通部、海事局等方面的技术资源,只要家乡在发展航运事业过程当中有需要,自当竭尽全力提供帮助。他还建议兰溪加大与千岛湖等周边旅游景区的横向联系,联手做大做强兰溪—建德水上游旅游项目。
日暮乡关何处是?远离家乡的学子对故乡的思念和牵挂,潘新祥感同身受。千里之外,他尽己所能帮助兰溪学子,让他们有“他乡即故乡”的感觉。他清楚地记得,兰溪先后有176个学生到大连海运学院(后改名大连海事大学)求学,无论当助教还是副校长,他都一直教育引导、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
游子心桑梓情,潘新祥离家40年乡音未改。此次由于工作关系,他赶不回来参加全市的发展大会,感觉十分遗憾。“真诚地祝福家乡在新时代取得新辉煌,愿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越来越甜蜜。同时,真诚地邀请大家到祖国的南疆旅游观光。”潘新祥说,今年一定回家过年,看看培养过自己的长辈老师,看看家乡的城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