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将勤奋伴随一生的镁合金领跑者
记者 杨一之
20年前,镁作为轻金属,鲜有人知晓它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价值;如今,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镁合金技术与产业发展,正逐步引领世界科技潮流。这条发展之路上的主要领跑者,正是兰溪乡贤潘复生。
潘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他还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
将勤奋当“秘诀” 致力镁合金研究
19岁大学毕业、30岁晋升教授、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翻开潘复生的履历,有着一连串令人赞叹的记录。而这些优秀成绩的背后,则是他无时无刻的勤奋换来的。
1962年,潘复生出生于兰江边上的女埠街道花塘村。当时因生活贫困,他和父母姐弟生活在一处占地仅12平方米的砖瓦房内。从小,潘复生便要帮着家里干农活,拔草砍柴自不必说,割稻插秧也要学,还要跟着村里人到十几公里远的山上去砍柴,一砍好几天,风餐露宿。无论这些活多繁重,潘复生只要一忙完,就会拿起书本,一头扎进书里忘了时间。当时家里还是用的煤油灯,房间狭窄而昏暗,灯火时暗时明。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潘复生仍然坚持学习。
1978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正是这一年,潘复生从黄店中学高中毕业。他一边当起了高中代课老师,一边与台下的学生们一同备战高考。
后来,潘复生顺利考上大学,先后在合肥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步入科研行业开始,潘复生就坚守合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28岁时,他就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0岁破格晋升为重庆大学教授,成为当时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7年,潘复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潘复生专长镁合金、新型铝合金及工具钢、先进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系列重要成果,开发的产品已在汽车、飞机、卫星、信息产业等领域成功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方面成就显著,是国际著名镁合金科学家和知名铝合金专家。他建立了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在他的带领下,该中心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在推动我国镁合金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0多年来,潘复生教授和他的团队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大家买的汽车中很多都有他们开发的镁合金零部件。
勤奋也是潘复生给自己总结的科研攻关“秘诀”。在接受采访时,他的团队成员也提到了这一点:“潘老师常常是实验室走得最晚的一个人。晚上12点离开实验室,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奢侈。”
至今,潘复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1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50多项,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余项。潘复生的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际认可,曾连续担任四届国际镁合金大会主席,兼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gnesium & Alloys》主编。
难忘家乡点滴 支招兰溪发展
潘复生自大学起,便在合肥、重庆、牛津、洛杉矶、布里斯班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学习和工作,但始终难忘家乡的点点滴滴。
“很怀念家乡,印象最深刻的是家乡的山水和淳朴的民风。”潘复生说,由于工作和学习原因,自己去过很多国家和地方,但不管是英国的泰晤士河还是德国的莱茵河,都没有小时候记忆中的兰江水那么干净清澈。“兰江的水曾是我走到世界各地时的自豪,虽然前几年的情况并不乐观,但是这几年的治理效果非常不错,我希望兰溪市领导能够持之以恒,使兰江成为中国最美的江河之一。”
而关于家乡的民风民情,潘复生同样记忆深刻。他回忆说,当年邻里街坊的大门通常都不锁,到了晚上睡觉时才把门关上。“白天要是渴了,走进任何一家倒口水喝都不是问题。”在他眼中,这是家乡人相互信任的最好体现。
常年在异乡从事研究工作,潘复生依然心系家乡发展。他谈道,近年来,兰溪发生了不少可喜变化,而城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新区的工业发展和老城的改造上。“工业发展中在选择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市领导能够不忘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一点我认为极为可贵。”潘复生认为,像兰溪这样的县级市一定要扬长避短,突出重点,突出基础和优势。
对于家乡未来的发展,潘复生建议,要以兰江为主轴发展工业和旅游业。工业发展重点应从生产制造业渐渐往生产服务业转变,利用兰江水道和无地理限制的网络服务,通过做大做强生产服务业融入金华、杭州等都市区的发展。从更长远看,要提前布局转型生产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结合医药产业基础做好大健康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