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和不同垃圾“打交道”的环卫人
致敬平凡岗位上的最美劳动者
一件橙色的马甲,一把扫把,一个簸箕……这大概是大家对环卫工人最直接的印象。他们起早贪黑,用辛勤的劳动奏响清晨的序曲;他们不善言辞,却用实际行动坚守着简单而朴实的信念——“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近年来,在垃圾分类新时尚的热潮中,易腐垃圾、大件垃圾等新名词不断涌现,环卫工人们又有了新的使命。10月26日是我省第24个环卫工人节,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让我们走近和不同垃圾“打交道”的环卫人,向他们致以最由衷的敬意。
徐关新:与建筑装潢垃圾“打交道”10余年
10月26日,天还没亮,环卫工人老徐就出门了。到了下半年,市区装修房子的市民多了不少,产生的建筑装潢垃圾也呈上升趋势,不早点去摸底排查清运掉,老徐心里不放心。他拿上记录本,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看到哪个小区或哪家店门口有建筑装潢垃圾,就先登记在册,等车辆、设备都调配齐全了,再叫上同事,统一上门清运。
老徐叫徐关新,在建筑装潢垃圾收运处置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装修施工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给环卫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为从源头上杜绝装潢垃圾乱堆乱倒,徐关新养成了比闹钟还准时的生物钟,不论寒暑雨雪,雷打不动地每天4时起床,在城区各条道路上巡查。
“安装围挡、清运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品、处理突发事件,有时一忙就是十四五个小时。老徐总是主动加班加点,尽心尽力完成工作,从来没有听他抱怨过。”提起老徐,同事们总是赞不绝口。
今年8月份的一个晚上,老徐接到举报电话,称有人在兰花路偷倒建筑垃圾,还堆到了路上,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正在发烧的他不顾妻子劝告,二话不说,就披上衣服赶往现场。由于偷倒垃圾面积较大,徐关新和同事们足足清扫了3个小时,直至午夜零点才将8吨建筑垃圾清运完毕。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徐根新与同事一起清运的建筑装潢垃圾近50万吨,忙碌的身影遍布兰城各个角落。重复着简单、枯燥而繁重的工作,每天“超长待机”,徐关新却乐在其中。“虽然工作很平凡、很普通,但是心里特别踏实。只要还能干,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陈杭英:用专业知识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大姐,您垃圾袋里的垃圾还需要分分类,我来教您。”10月25日,在东方名都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投放点,陈杭英正耐心地用专业知识,给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现场科普垃圾分类知识。
陈杭英是锦江生态兰溪项目的一名垃圾分类宣传员。两年时间里,她从一个垃圾分类零基础“新手”,逐步成长为垃圾分类小组领队,为此付出了无数艰辛,也收获了满满幸福。
“我们每天都要对智能回收机内的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并更换、冲洗垃圾分类桶。在抬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垃圾的渗沥液就会顺着手臂流到衣服裤子上。要是碰上高温天气,全身都会臭哄哄的,有时一天要换2套衣服,虽然累,但是觉得很值得。”谈到热爱的工作,陈杭英打开了话匣子。
垃圾分类要走进千家万户,离不开百姓的理解与配合。为了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今年9月,陈杭英与组员协商决定,干脆来个“敲门行动”,把垃圾分类工作真正“做到家”。考虑到大部分居民白天上班不在家,陈杭英和同事们放弃休息时间,晚上带着宣传资料,挨家挨户上门开展入户宣传、现场演示,将分错的垃圾重新分类,对症下药为居民答疑解惑。行动开展了一个多月,共走访居民3821户,分发倡议书、指导手册等宣传资料4000余份。
“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跟小区居民拉近了距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支持我们工作。”陈杭英回忆,在前期宣传中,他们也吃过不少“闭门羹”,一些市民不理解,喊道“我们都分好了,还要你们干什么”。陈杭英总是不厌其烦,一遍遍做思想工作,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把工作做通为止。
两年里,陈杭英和她带领的垃圾分类工作小组一步一个脚印,在兰溪城区194个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布点,先后走进30多所学校、21个社区、50多家企业,开展垃圾分类宣教活动100多场,服务人数超过10000人次。
范美松:每天收运4.5吨易腐垃圾
昨天早上8时,一辆罐体容积达5吨的垃圾收运车由南向北驶进三江路,沿街商户纷纷将盛满易腐垃圾的专用垃圾桶放在店铺门口。操作员范美松熟练地将桶挪至升降台,按下按钮后,通过车辆液压自提装置,把垃圾从垃圾车顶端倒入罐体内,一气呵成完成卸料作业,整个过程没有留下任何污迹。
去年,兰溪开始试点易腐垃圾统一收运,64岁的范美松正式加入了环卫大家庭,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潲水”,恰恰是他每天都要面对的。“我和驾驶员卢海义每天8时会准时到三江路进行易腐垃圾收运,一天两次,每天要收运四五十条街,大概有4.5吨易腐垃圾。”范美松说,花花绿绿的剩饭剩菜不时冒出刺鼻气味,但他却不介意,依旧有条不紊地作业着。
“过去,潲水老是倒在店门口的地上,重复冲洗也冲不干净。自从统一收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不仅厨房异味少了,整条街上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生意也跟着旺起来了。”看到“老熟人”范美松前来收运垃圾,烧烤店老板林先生热情地跟他打了个招呼。
据了解,自去年4月份起,兰溪实施易腐垃圾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置模式,通过定人员、定路线、定时间的“三定”制度,逐步规范易腐垃圾收运处置工作。截至目前,老城、溪西已有199个定点收集点。易腐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餐饮行业细菌等污染源的孳生,还从源头上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
通讯员 戴汉卫 黄丽美 记者 姜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