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小胖墩”需要多方合力
■ 郑桂灵
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六部门制定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日印发。方案提出,以2002-2017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要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为实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零增长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此次国家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将告别“小胖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拟制出具体防控目标和实施举措,其治理效果值得期待。
剖析现实生活中“小胖墩”频发现象,主要有营养不均衡和身体活动不足两大诱因。这既有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现实国情,也有包括课业负担重和电子产品普及等在内的外在推力。由此解读,防控“小胖墩”也当遵循“管住嘴、迈开腿”的保健规律,需要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的多方合力。
家长作为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负有第一责任,履行好职责就当走出认知误区,充分认识超重肥胖的危害。儿童肥胖不仅会引起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还会对其心理、精神和行动带来不利影响。
有效防控“小胖墩”,需要改善膳食结构和告别不良生活习惯。家长要为孩子合理选择、搭配和烹调食物,保证其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性,减少煎、炸等烹调方式,控制油、盐、糖的使用量。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和选择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等。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减少使用电子屏幕产品的时间。
学校作为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乐园,防控“小胖墩”责无旁贷。这就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膳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粗杂粮及适量鱼禽肉蛋奶等供应,避免提供高糖、高脂、高盐等食物;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每周至少3小时的高强度身体活动,保证学生课间休息和适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
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也当从自身职能和职责出发,为减肥降重“从娃娃抓起”做好引领与服务工作。期待防控“小胖墩”早日成为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