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第05版:古韵兰溪

◎ 史海钩沉

沧海桑田话洲上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南宋大臣楼钥在他的《攻媿集——北行日录》记载:“二十九日庚戍。晴。風亦止。所過白雁兩歧,尤暴怒。又過橫流數處,夜同眾舟宿桑林間,隔岸望鄉(香)頭。三十日辛亥。晴。舟子早起候望,前路黃泥歧不可上,複回數裏,尋路避之,泝流行亂林間,半日方出大溪,晚至蘭溪。”

  从楼钥文字记载看,南宋时期,兰江古河道水网交错,溪涧纵横,舟楫穿行,岔道众多;江岸桑林遍布,灌木丛生,楼大臣迷路了。

  其时,种桑养蚕,业已发达。香头的命名在南宋时就已出现,不过,上溯追源,香头原先是由香潭谐音演化而来。而香头西面的洲上,那时还没形成,原址也与兰江西岸接壤相连,一马平川。

  时光倏然过了247年,来到明朝永乐丙申年(1416年),兰江一场特大洪水迅猛侵袭,江水一路向西,从现今的洲上与汇潭之间低洼处奔涌而下,将原先的小溪涧冲刷、改道出另一条支流,即现在兰江走向。

  据明永乐进士邵玘《永乐丙申洪水记》记载,一场洪灾,河西转瞬成河东,曾经沧海变桑田。洲上也因四面环水,孤立江心,始成雏形,以原始质朴之躯,走向历史舞台,这便是洲上的来历,也是明朝永乐丙申洪水杰作。

  那时洲上是个洲,荒芜苍凉,沙石遍布,无人居住。江边点点箬蓬,都是捕鱼人的临时蜗居。

  时光匆匆,历史的脚步来到了大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在游记中写下关于兰溪的文字:“初七日,雾漫不辨咫尺,舟人饭而后行,上午复霁。七十里,至香头已暮。”可见兰江古河道照旧上通闽广,下接苏杭,功能未减。

  之后,古河道经历了无数次洪灾肆虐,冲刷淤填,香头与洲上才慢慢连为一体,洲上也由一个孤岛迁居兰江东岸,并成为沪杭与浙西水运的重要中转站。洲上临近梅城,梅城水分两路,一路沿新安江往来徽州,另一路顺富春江直达沪杭。洲上因此成了南来北往货物集散地。兰江水运,鼎盛时期,江面千帆竟发,过往客商人头攒动,一派繁荣景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兰溪商业年交易额为1289万元(银元),而此时的金华仅为437万元(银元)。故有“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一说,洲上功不可没。

  民国二十年到二十二年,洲上设洲湖乡,范围涵盖洲上至十里长湖区域。抗战期间,洲上有过短暂的萧条。日本人占领兰溪,一片房子无人管理。之后,洲上又日渐繁荣,单就茶店就有23家。还有龙头会、狮子会、殿会。

  解放初期,这里是区公所所在地,布店,裁缝店、肉店、灯笼店、剃头店、杂货店、糕点小吃、油条带饼、混沌豆浆应有尽有。洲上还有著名的裕丰酱坊、同福堂、天作堂、万育堂药店。公私合营后,又发展了粮站、棉站、茧站、铁业社、木业社、篾业社、食品公司等。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桥梁公路的建设,陆运逐渐发达,水运随之渐渐萎缩,昔日石板长街,往来商旅的脚步声已经走向历史深处,老街回归平静。曾经繁华的洲上,如今一片萧条。

  洲上从无到有,由盛及衰是兰江水文化的缩影。这是历史转折的必然,或许又在另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再度辉煌!

  今日兰江,江堤高耸,护坡镶嵌,水势平稳,温顺轻柔,那种洪灾肆虐,三年两头淹场景,已经成为历史。

  逶迤兰江,沧海桑田! (黄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