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强市” 打造人才高地
——“一把手”谈人才
为贯彻浙江省委全会《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深化“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在兰溪市第八届“人才科技月”活动期间,本报特推出“一把手”谈人才专版,分享交流各单位一把手对于人才工作的所思所感所为,进一步浓厚“重才爱才”氛围,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
兴才聚力 推动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兰溪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 董为民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因素已成为影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在“引进、培养、使用”好医疗卫生人才上下功夫,为推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康养兰溪”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广辟渠道“引才”,让人才“多”起来。一是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改善工作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增强人才吸附力度。二是借力“聚兰工程”、“乡贤人才基金”等市级人才政策优势,积极推进人才公积金、人才购房补贴等招才利好措施,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近三年,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高人才21人。三是采用面向社会招聘、带编招聘、定向培养等形式,广泛引进具有干事创业热情的青年才俊,为卫健系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近三年,共招聘青年人才460人。
二、激活思路“育才”,让人才“优”起来。充分尊重人才个性,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积极组织专业人才参加业务进修,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医联体建设契机,推动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畅通技术、人才培养通道,通过上级专家“传帮带”、基层人员上挂进修等形式,培育一批本土医疗卫生人才,提升全市医院自我造血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三是紧抓医共体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人才培育新机制,通过开展模块化培训、系统培训、业务培训、总院轮训进修、实训演练和知识技能竞赛等,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人才业务能力。
三、千方百计“用才”,让人才“活”起来。一是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实施医共体薪酬制度改革,创新实行工资结构“三个一”模式、“5+4”员工考核分配机制,开展医共体高级职称自主评聘工作,通过正向激励,深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加大精神激励力度。广泛宣传优秀医疗卫生人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创业热情和创造力,形成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三是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促进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名医”“优秀医生”“优秀护士”等业务标兵,引导广大医护人员精心钻研技术,热心服务群众。
“党管人才”加强“学会”人才引领
兰溪市科协党组书记 邵美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世界创新版图,重塑世界经济结构。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9月9日下午,省委书记袁家军走访调研浙江省科协时强调,在建设创新浙江、人才强省的新形势下,科协组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这给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科协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如何做好服务科技人才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探索,而各类“科技学会”是我们与人才接触最紧密的战地,我们要以学会建设为重要抓手,做细做实人才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学会的领导。学会是科协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要不断加强学会党建工作,通过建设强有力的学会党组织,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二是做好学会人才举荐表彰。学会是人才的资源库,人才评价举荐是科协、学会的重要职能,科协要积极引导学会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人才奖项评选活动,指导有关学会在遵守国家法规前提下,设立并开展学科或行业特色鲜明的奖项评选活动,并对获奖科技工作者进行宣传,增强荣誉感,帮助优秀科技工作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拓宽学会人才成长渠道。进一步支持鼓励会员围绕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学术研究、撰写论文,开展学术项目和科技项目的申报,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展示才华、体现价值搭建渠道。
四是不断营造关爱人才氛围。要引导学会准确把握会员变化趋势、思想动向和关切需要,指导学会对会员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加大关注支持力度,倾听他们心声,为他们发言发声,为他们成长扫清障碍,为他们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五是探索建立学会联合体。为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权威性,适应学科分化细化和交叉融合并存的大趋势,鼓励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成立学会联合体,推动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四个到位”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兰溪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李益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近年来,教育局以打造“学在兰溪”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和《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紧紧围绕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部署,切实把教育人才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全系统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机制到位,优化教师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全力用好“聚兰工程”人才政策和面向重点师范院校“带编招聘”、人才“直通车”政策,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优秀毕业生和教育人才。2020年共招聘新教师19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6名,具有校级及以上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46名,获得过校级三等以上奖学金的86名;引进市外在职教师11名,其中正高级教师1名,具有县市级骨干教师以上荣誉称号的7名。
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严格执行教师准入标准,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考察,加大音乐、体育、美术、学前教育等薄弱学科教师的招聘力度,有效缓解学科结构矛盾。
二、培养到位,推进教师人才队伍专业成长。一是强化教师培训。针对新教师,建立双导师制,并开展岗前培训、合格科评选;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开展青年教师跟岗学习,青年骨干教师高端培训。二是注重激励。积极开展优质课、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名师、骨干教师、“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同时,为激发中老年教师工作热情,将开展“耕耘奖”评选等活动。三是加大名师、名校长培育力度。依托名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基地”,依托“名师”组建“名师工作室”,积极发挥名校、名师辐射作用。截至目前,已建立35个“名师工作室”,做到学段、学科全覆盖。定期开展校长、名师读书、培训活动,开展校长、后备干部挂职锻炼学习,促进教育人才队伍专业成长。
三、服务到位,确保教师人才队伍稳定发展。一是保障教师待遇。认真贯彻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加强教育保障工作十三条举措,提高名师名校长奖励标准,提高班主任和农村特岗津贴,确保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二是改善教师住房。2020年,教育局筹资160余万元,利用原有的学生宿舍,改造成教育人才公寓,使外来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三是关心服务人才。建立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局班子成员与全市名师结对联系,定期开展走访座谈,及时掌握人才思想动态,了解人才各方面需求;局党委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分析会,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责任到位,确保人才子女入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是切实解决好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不折不扣执行好市委引进人才子女入学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子女就学问题。去年以来,每年安排城区中小学200个学额,解决外来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二是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训”“送教上门”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以创新引领推动兰溪经济高质量发展
兰溪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邵卫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产业发展方向,认真贯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平台建设,开展精准对接,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企业自主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创新引领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一是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工作,组织帮助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评审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9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9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6家,金华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8家。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精准优质服务。整合建立兰溪市科技创业园,设立500万元种子资金,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帮助人才度过艰难初创期。成立兰溪市科技大市场,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技术成果转移、技术难题对接、科技项目申报、财税咨询、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代理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科技大市场自2019年11月正式运营以来,共走访企业1200家次,征集企业难题115项,促成企业签约项目39个,合计签约金额3000多万元。聚焦产业,成立兰溪市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光学膜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启了产业科技服务新模式。成立兰溪行知校地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本地院校优势。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已成立6支专家团队,奔赴全市各产业领域企业开展服务。
三是强化精准对接,为科技合作牵线搭桥。目前,浙江大学等6家院校已在兰溪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还专门在兰溪成立了纺织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院。近年来,科技局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多层次对接活动70余次,促成合作项目100余项。
四是强化人才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积极组织企业人才申报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浙江创新女杰、金华科技婺商等各类人才项目,并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介对入选人员重视科技创新、重视人才的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金华科技婺商评选以来,全市共有4人被评选为金华科技婺商,切实提高了企业家投身创新的积极性。
记者 杨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