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林:享受皮雕带来的成就与满足
盛林的皮雕作品
皮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包、鞋、衣服、手套……皆可用皮革制成。不过,在这些皮上雕出花样却不多见。兰溪人盛林就酷爱这门小众的雕刻工艺,将人物、动植物等形象通过雕刻的手法,跃然于皮革之上,精致而与众不同。
皮雕艺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欧洲中世纪时期,就有人利用皮革的延展性来做浮雕式图案的器具。皮雕作品雕刻精美,工艺细致,在欧洲中世纪之后一度是皇宫贵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近几年,皮雕传入中国,并没到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
因为喜爱 零基础学皮雕
盛林在兰城开了一家雕刻皮革的小店,店小而隐秘,从主街弯弯绕绕,远离人群,才到小店门口。木门、木牌、石墩构成了小店古朴有特色的门面,推门走进,店内琳琅满目却不拥挤。一处处都经过精心设计而呈现出一种雅致的情调。“这些木头都是我淘来的,有的从旧货市场,有的从农家,还有的自己捡。”盛林指着墙角一盏灯说,这是他捡的樟树木根,中间空了,他放了一盏灯进去,细细碎碎的灯光透过木头的缝隙散发出来,非常有意境。
目之所及,最多的莫过于盛林雕刻的作品。皮带上的花纹、相框中的画作、皮包、钱包,上面有着不同花样的雕刻样式,摸上去非常有质感。这些就是盛林目前在做的重心事业——皮雕。
皮雕,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分类的一种雕刻工艺。皮雕时,皮质的选用相当重要,不同的皮革展现的风格迥异。一般而言,羊皮柔软细致,多半用作皮包或服饰配件的素材;猪皮坚厚,常用作手提袋及一般皮件;牛皮具有细致的纹理和毛细孔,其柔软及强韧的特性,是皮雕材质之最佳选择。但不是所有的牛皮都可以作为皮雕的材料。最上乘的选择是优质黄牛头层植鞣革,用植物鞣剂鞣质而成的皮革,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盛林用的是进口的植鞣革。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盛林在朋友家看到一幅皮雕作品,十分喜欢。后来自己在上网时,也看到有关皮雕的内容,觉得比较好玩,就想着去学。“那时候对于皮雕是一点都不会,就让朋友带着我去会皮雕的朋友那学,学了基础,就回家自己琢磨。”盛林说,当时自己在湖北开了厂,闲暇时自己琢磨皮雕。
盛林还记得,自己第一次雕刻,雕了一条皮带,花了一个礼拜。虽然不是很完美,但做完的那一刻,心里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到现在,他的腰间还扣着这条自己雕刻的皮带。
从这条皮带开始,盛林零基础开始学习皮雕技艺。
皮雕工序繁复 耐心是必需品
皮革的雕刻,讲究雕刻事物色彩、形状、神态。盛林雕刻的内容以人物、植物为主,其中人物的形态很难刻画,尤其是眼神。“皮革的雕刻,不容出错。每一笔都要一气呵成,错了一点,整张皮就废了。”盛林拿着一块棕色的皮革,上面有着精细的图样,但他说,有一笔,在敲阴影的时候,多敲了一点,这张原本用于制作钱包的皮革,就只能随意地挂在一旁。
皮雕,需要经历七八道工序,根据作品的大小和精细程度不同,花费的时间也不一样,小的几天就可以完成,大的需要一周甚至更久。
在皮革较为光滑的这一面,先画上草图,上面是需要雕刻的形状。然后,用陶瓷雕刻刀按照初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的时候要看线条的不同位置,用轻重不同的力道画出凹凸的形状。接着,用另一种工具敲出图片的阴影,使图案呈现出立体的质感。下一步是上色,深浅、浓淡,用不同的颜料描绘出色彩。最后,在牛皮的背面根据图像敲出凸起,形成最终的立体感。
在这些工序当中,雕刻与上色的过程不容出错,雕刻的技艺则更需要磨炼,“一开始学,我感觉刻的时候最难,陶瓷刻刀与画笔不同,一刀下去,要雕得线条流畅,不能断。”盛林说,雕刻非常需要耐心,哪怕到现在,他都在不断地练习雕刻技法。
上色是另一大难点,颜料一沾上皮革就无法更改,尤其是渐变的效果,两种颜色交融的那一段,过渡要自然、美观。这就要求盛林有很好的绘画功底。“我之前一直喜欢画画,没事的时候,就会看着图片,开始构思为什么用这样的线条,用这样的颜色。将一幅画拆解,学习。”盛林说。
皮雕技艺的精进不仅在于练习,还要有交流。但是皮雕在兰溪非常小众,不仅兰溪,整个金华地区也只有他在琢磨皮雕。好在,他加入了一个全国各地学习交流皮雕的群,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研究。盛林说:“北方特别是内蒙古玩皮雕的比较多,他们喜欢图腾。”
擅长手工 从雕刻中获得成就与满足感
盛林的小店,一开始只是盛林的茶室,去年才发展成一家出售皮雕的店铺。“我从湖北回来以后,自己和朋友一起开了个厂,我负责采购。这家小店原来是我的办公室和会客厅。我喜欢喝茶,但不喜欢去茶室或者咖啡馆,自己泡茶来得清净。”盛林说,后来,工厂发展不顺利,盛林赋闲在家。茶室就被他一点点打造成一家小店,现在他专心搞皮雕。“这个和之前的工作相差很远,都是从头开始学。”
盛林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小店里陈列的大小木架子、茶桌、木椅,都是他自己做的。茶桌的木头是他从一个老人手中买下来的,当时老人都准备当柴烧了,盛林却花了800元买下来,做成了一张茶桌。墙上的石板,盛林在外面镶嵌了一个木框,钉在墙上成了装饰。“我没事喜欢瞎转,去旧货市场淘东西,也喜欢捡木头。像是柜子呀什么的,简单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盛林说,他做东西的习惯受到父亲影响比较多。小时候父亲会自己用木头做农具,像是锄头的柄。盛林记得,自己小时候做过一把宝剑,跟村上小朋友一起玩。
自己做东西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雕刻皮革也是一样。皮雕带给盛林巨大的成就感,“我雕刻这个皮,很有成就感,尤其是在朋友面前。一件作品完成以后,朋友们都会惊叹,这个怎么做的?也帮我做一个,我就很开心。”
将来,盛林希望自己可以开一间工作室,把茶桌和皮雕相结合,用皮雕装饰,这样每一件自己做出来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将工作室打造成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手工部落,可以与朋友一起听听音乐、喝喝茶,享受慢时光。
记者 沈冰珂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