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第03版:民生

构建全品类治理、全链条闭环体系

兰溪:垃圾分类前端末端齐发力

  记者 姜一峰 通讯员 黄丽美

  导报讯 “这沙发看着还比较新,放在客厅很实用。大件垃圾变废为宝,还能免费认领,这可替我省了不少了钱。”近日,在兰溪华龙纺织有限公司务工的杜海平,来到兰溪市垃圾分类办,免费“淘”到了心仪的家具。杜海平住在出租房内,考虑到买家具不划算,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朋友联系上兰溪垃圾分类办,没想到真的如愿了。

  据了解,早在2016年,兰溪就在全省率先建成大件垃圾处置中心,通过“覆盖式收集、资源化利用、公益性服务”全链条处置,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运行以来,共收纳大件垃圾29026件,修复1910件,市民免费认领物品711件。该项目还获得中国环卫协会垃圾分类项目银奖。

  大件垃圾处置是兰溪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兰溪结合本地产业特色,以“垃圾革命”“无废城市”创建为契机,按照“大分流、小分类”原则,逐步构建起“建筑垃圾资源化、大件垃圾公益化、生活垃圾无害化”等垃圾全品类治理体系,建设全链条闭环体系,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兰溪特色的垃圾分类实践之路。

  在上华街道城南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操作员吴勇兵熟练地将绿桶挪至升降台,轻启按钮,易腐垃圾开始“变身”。“经过粉碎、烘干、发酵等环节后,这些垃圾会蜕变成富含肥力的有机肥,每月可产出10余吨。”吴勇兵介绍,产出的有机肥受到了苗木种植户的追捧,人气颇高。

  类似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终端站,兰溪已建成了17座。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以来,兰溪聚焦硬件短板,花大力气完善基础配套,全力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目前,共建设城镇“两定四分”投放点381个,实现城镇垃圾分类全覆盖,并稳步推进该模式向农村延伸,上华和女埠街道已实现农村“两定四分”全覆盖;完成161座阳光房整合改造,农村易腐垃圾就地处置率达到95%以上;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易腐垃圾日处理能力80吨。同时,完成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全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800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率100%。

  在其他产业,垃圾分类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依托水泥生产企业,兰溪建筑材料变成了安全环保的水泥添加料,年处理能力达30万吨,被复旦大学列为全国垃圾生态处理案例。兰溪还在在浙江率先实施陈腐垃圾回炉焚烧,将原来填埋掉的垃圾挖出来,经筛选后放到焚烧厂焚烧,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率最大化。

  “从前端到末端齐发力,环环相扣才能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实落地。”兰溪市垃圾分类办主任周玉军表示,在抓好硬件的同时,兰溪还不断加强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垃圾分类巡回检查及晨查晚查制度机制,着力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闭环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