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第07版:万象

仿古景区如何告别“千街一面”?

“山寨”文物层出不穷

  近日,模仿北京八达岭长城而修筑的广西“八字岭长城”走红,成为当地热门“打卡”景点。据该旅游项目负责人介绍,“八字岭长城”在今年国庆假期试营业期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

  除了名字和建筑风格与北京八达岭长城相仿,“八字岭长城”上还专门立有一块“好汉坡”石碑供游客留影。对于这段“高仿长城”,公众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缺乏历史文化内涵,是“山寨货”。有人则表示,对当地人来说,不出家门就能“游长城”挺好,也能给当地增加旅游收益。

  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山寨文物”近年来不时出现在公众视野。2015年,山西太原曾出现“山寨版”圆明园十二兽首。2017年,安徽太湖五千年文博园景区内,因建起了一片“山寨”兵马俑群备受争议。而在陕西宝鸡、辽宁绥中、重庆等多地都出现了“山寨版”天安门。

  “现存古建筑一般已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小,这导致古建成为稀缺资源,市场上就推出大量仿古建筑予以替代。”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研究员张建林认为,由于文博热、考古热的兴起,仿古建筑因古建文化而赋能,大幅度增加了商业利润,也让此类项目受到市场利益相关方的追逐。

  仿古街区缘何遇冷

  近年来,随着北京坊、西安大唐不夜城等融合商业文化的仿古街区兴起,不少地方也模仿跟进。但是,一些动辄投资上亿元建设的仿古街区因为“千街一面”、商业和文化比例失衡而遇冷的现象也时常出现。

  “一些房地产企业跨行业投资旅游景区项目,单纯依靠景区收入很难快速收回成本,大多会通过建设仿古街区发展购物和美食行业来增加营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对记者说。

  今年3月,位于陕西蓝田、投资达3.5亿元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宣布实施拆除,结束了它不满4年的生命。以仿古建筑、关中特色小吃作为主要卖点的民俗文化村开园之初,单日人流量曾高达12万人次。但由于周边景区同质化竞争激烈,又缺乏独特景观和特色文化,被民众吐槽就是“仿古一条街”,开业一年多后,游客数量就已锐减,不少商铺关门。

  幻方旅游设计机构总裁、旅游规划专家吴月湖认为,一些开发商以圈地为目的,在没有对当地旅游消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仿古建筑项目,导致部分仿古街区缺乏旅游吸引力、门可罗雀,同时占用大量建设用地,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以“古”为根谋创新

  在一些仿古景区,诸如此类仿古造型不严谨甚至移花接木的违和现象并不鲜见。

  “脱离历史人文土壤的仿古不仅会对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的游客产生误导,也会使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心受到冲击,消解文物本该具备的严肃性。”吴月湖认为,建造仿古景点首先要深挖文脉,要能真正再现这个地域原有的历史风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无中生有的仿建文物景点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很难长久经营。”张燕认为,景区的建设规划还是应该坚持匠心为先,走创新之路,打造旅游精品。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仿建景观主题公园曾颇为流行。例如以北京圆明园被焚烧前建筑为原稿,按1∶1比例选建圆明园18处景点的珠海圆明新园曾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旅游项目。但随着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此类景区已很难单纯依靠仿建吸引游客。2012年,珠海圆明新园开始实行免门票入园,同时通过升级改造,增添了新的文旅场馆和游乐设施,从昔日的“皇家园林”变为接地气的市民公园。

  “做得好仿古建筑的精品项目,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晶。以‘为未来留下文化遗产的理念’来做仿古建筑项目,是做成精品项目的基础。”张建林建议,仿古景区在规划时,要考虑周边整体环境的匹配度,将周边的人文风貌纳入其中,不能人为地隔断原有的生活气息或人文生态。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