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农业农村局——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0年,兰溪市农业农村局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创新工作举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和“四大战略”,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宜居、农民增收。
夯实基本盘 稳产守底线
多措并举,全面开展疫情防控。疫情初期,对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家乐、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进行全面排查,排摸畜禽养殖企业800余场次,发放消毒粉(液)1.5吨;封锁期间,办理省内、市内车辆通行证共计107张;复工复产阶段,扎实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成立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通过“线上+线下”技术指导,累计开展服务2000余次,解决难题1300余个。
强化担当,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以“六稳”、“六保”为目标,成立农业工作专班,制定《兰溪市农业专班工作方案》,组建了综合、粮食、畜牧、水产、数字“三农”、政策、扶贫开发7个小组,并增加了名特优农产品组。在全省考核中,农业专班均位列优秀行列。2020年1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投资总额的30%;粮功区提标改造完成1.5万亩,占比考核任务的12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1941.2亩,创建完成8个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引进水稻、油菜、蔬菜等农作物新品种共80余个,全年完成粮食总产量8.09万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10%。
争先创优,稳定生猪增产保供。积极推进新建万头猪场建设进度,华统牧业瑞溪地块进猪投产。狠抓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建成市区域性洗消中心1家,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牧场13家、市级美丽牧场22家。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16.51万头,累计出栏生猪32.85万头,自给率达170%以上。生猪增产保供工作获2020年三季度金华市经济工作争先创优行动“最佳实践”。成功承办2020全省畜牧业农机装备数字化推进会现场观摩会议。完成各类农产品监测1048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启动加速器 提质兴产业
项目为王,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持续推进“一园三区四平台”建设,成功争取到马涧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白露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三大项目,共获上级财政专项资金1.2亿元。出台《兰溪市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年)》。建立兰溪市首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兰溪市红之乡蜜蜂产销联合体。兰溪杨梅产业示范区列入省级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区。新增金华市龙头企业3家,兰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3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金华市级示范性农场26家,兰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5家。成功承办浙江省暨金华市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现场会,金华市农口系统半年度工作例会在兰溪召开。
转型升级,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四水共盛”,新增枇杷设施9000平方米,杨梅大棚400余亩,推广枇杷配方肥100吨,建设杨梅凋萎病防控示范基地140亩,开展无人机飞防试点600亩。兰溪杨梅蝉联全省农业之最双冠王,并创造了全省最甜杨梅新纪录。杨梅系列产品代表浙江在全国农交会上进行唯一推介。在杭金衢高速兰溪服务区设立兰溪名特优专柜,充分展示全市特色农产品。积极推广“兰江蟹”,兰江蟹人工养殖试验取得成功,首年产值达到600多万元。“兰江蟹”和“汇潭甘蔗”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全市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领跑全省。完成4家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
科技引领,增强产业融合能力。与金华市农科院合作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研究院,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成立金华茉莉花茶研究所,与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合作成立兰溪枇杷专家工作站。兰溪奉源食品有限公司逆境中起航,带动杨梅深加工的发展;浙江婺洲茶业在稳定茉莉花茶生产的同时,积极探寻枇杷花茶的深加工;顺远农业和汇康药材共用车间引进两套提炼玳玳精油、纯露的设备;锦荣农业研发一系列铁皮石斛食品类深加工产品。
改革补短板 赋能激活力
全面升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列为全国典型,金华市唯一,浙江省仅七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在上华街道开展试运行。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25.4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3.5%。积极开展“标准地”改革,共完成存量面积10271亩,新增面积14556亩。“三资”智慧监管平台工作在全市面上铺开。全年检查农资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838余家,出动执法人员2988人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4起。开展变型拖拉机淘汰报废工作,全市449台变型拖拉机已全面清零。全力推进三江渔用辅助船整治工作,29艘渔用辅助船已全部征收拆解。
人才兴农,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人才直通车、人才引进等平台,引进硕士4名,完成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招生7名。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全年共培训各类农民1402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162人,部级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240人。积极申报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孟塘果蔬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宣介农民田间学校。倪晓军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方赛花获得“2020年度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
补齐短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消除年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4元,增幅为15.6%,居金华市第二。坚持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2020年底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8878户12364人。2020年共储备扶贫产业项目3批共计73个,安排产业增收项目28个,2857万元;安排“菜单式”扶贫资金182万元,覆盖低收入农户1495户。安排“雨露计划”45.6万元,受益在校生152人。实施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共有2.09万人次获得保险理赔224.72万元,着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市级消薄公司筹集资金6530万元用于投资,收益1051万元。安排省级以上财政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项目5个,拨付项目资金1207.66万元。全市327个村的年经营性收入均达到8万元以上,其中288个村完成集体经济总收入20万且经营性收入10万元的目标任务。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向汶川县捐赠2400株杨梅树苗,对长兴渚山、云南、江苏等基地进行技术服务累计200人次以上。
打造后花园 增美优环境
示范引领,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兰溪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重点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提升村”,完成“牛人故里”聚仁村、“创客基地”朱家村、“千人垂钓基地”横木村、“紫色诱惑 甜蜜之旅”马涧精品杨风情园等20个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女埠街道),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王家村、渡渎村、朱家村、马坞村),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1条(兰芝线)。
引入业态,做大做强美丽经济。坚持产业引领,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形式,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目前已成功引进王家村“塘里居”、北山村“无它心舍”、朱家村“村舍”等3家高端名宿;梅江镇聚仁村引进兰溪首个乡村振兴专业运营团队,策划乡村业态。全市共培育农家乐经营点(户)274个,2020年新增60家。成功举办2020中国·兰溪枇杷节、2020“兰溪杨梅红天下”杨梅节系列活动、2020年兰溪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积极带动水果采摘游和农家乐经济。
绿色生产,守护“青山绿水”。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兰溪市土壤墒情检测工作获2020年全国县级考评前100名,浙江省仅2家。开展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共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4条,改造总长达4000余米,覆盖农田上千亩。大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培育“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41家,推广商品有机肥1.4万吨,供应省补商品有机肥0.62万吨,削减畜牧业生产废物2.49万吨,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3%。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均达到45%以上。创建省级绿色科技示范基地5家、省市两级绿色先行区5家。
2021年: 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2021年,市农业农村局将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总要求,守正创新,担当有为,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奋力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铺好路。
以“四水共盛”为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持续推进“四水共盛”,做优做强杨梅、枇杷、“兰江蟹”等名特优农产品。持续抓好“一园三区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数字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营销农业建设。同时,夯实粮食安全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围绕“亮点连线”,全力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围绕“青山绿水”,做好农旅融合文章;围绕“业态植入”,做强美丽经济。继续承办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文化赋能空间”兰溪专项赛。
以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村强富民。深化农业综合改革;巩固扶贫消薄成果;抓好抓实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
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促进服务水平提升。开展“守规矩、讲担当、优服务、提效率”干部作风提升行动,做到早谋划、抓品牌、提节奏、聚合力,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农业农村系统干部的担当与贡献。
刘长生 吴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