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雨后说香茶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清明和谷雨,是两个紧连的节气,又正是采摘绿茶的最佳时机。谷雨前茶和清明前茶,市场价格悬殊,于是有年轻人就问,两者究竟孰优孰劣呢?
不妨先来读一首乡贤方太古的《谷雨》茶诗: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方太古 (1471—1547年),明代兰溪女埠人,字元素。读书好古,不应征召,遍游吴楚名胜。正德间,侨居吴中,自号一壶生。嘉靖初,隐居解石山穆澄源,晚年归故里,自号寒溪子。此诗抒发了谷雨天气,微风细雨中,看双蝶飞舞,听布谷啼鸣,想飞升红尘之外,奈无仙鹤可乘驾,只得青斗笠绿蓑衣,随渔舟轻荡,人生如梦,登岘首山垂吊古人的一番感慨。
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出茶。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明前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清新优雅,无疑是一年之中的佳品。雨前茶,又叫二春茶。芽叶肥硕,翠绿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茶叶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叶,泡在水里展开,称为旗枪;一芽两叶,则称为雀舌。
市场传统,明前茶比雨前茶昂贵许多。不错,清明前茶细嫩品质好,但两三泡之后,味就变淡了。而谷雨时节采制的茶,泡起来的茶叶,舒身展体,鲜活如枝头再生,染得春光盈眼,且茶香浓郁浑厚,久泡仍余味悠长。啜一口,顿觉缕缕清香溢出,尘世间的浮躁和功名利禄皆散去。所以,许多爱茶懂茶之人,格外珍爱谷雨前茶。
正如郑板桥诗云: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热捧明前茶,赶的就是一个“早”字,初芽嫩细,产量相对较少。物以稀为贵,故而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不过,买明前茶自己喝的人其实较少,大多是作为礼品送人的。明前茶虽是好看,但不经泡。而雨前茶汤色橙黄,香气浑厚,几泡后仍回味绵长,适合饮用,也更合算。
《神农本草》说: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说:“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采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茶叶行家们认为,谷雨前茶,受气温影响,发育充分,叶肥汁满,汤浓味厚,远比明前茶耐泡;而且价格实惠,物有所值,适合普通人的消费水准。谷雨前茶能以茶驱湿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清火去病,杀菌消毒,健牙护齿。传说谷雨这天的茶,能辟邪明目,故而多地有谷雨摘茶的习俗,以祈求健康。
再来读方太古的一首《客散》诗,云:客散书堂秋日凉,山风吹雨葛花香。竹牀藤簟茶初熟,消受人间午梦长。
说得是秋日某个午后,舒惬地躺在竹床上,从容品饮一杯秋茶。看来,摒弃盲从、炫耀与摆阔,从自己的实际条件与喜好出发,量力而行,乐胃适意,舒舒服服,“一壶生”是个真正的懂茶人。
高档茶,向来都贵得离谱,其实多属人为炒作。除了明前茶与雨前茶,夏茶与秋茶,因其价廉物美,也颇受城乡民众的欢迎。还有不少老茶客,嫌嫩茶没劲道,专爱拣粗枝大叶、汤汁浓俨的茶喝。譬如,苦茶庵主周启明,作《五十自寿诗》云: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还说,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又引友人沈兼士诗云:眼前一例君须记,茶苦原来即苦茶。在民国时,龙井很普通,刘半农教授甚至说:铁观音好无缘喝,且喝便宜龙井茶。
喝茶,究竟是喝什么?于今时兴许多东西代茶,煎煮吃法也是五花八门。茶叶储存的条件,更是今非昔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实在不易说清,权衡舒适度与性价比,乃应有之义。老茶客的经验之谈,太新鲜茶叶,最好不要喝,因为有些物质还没完全氧化,可能导致饮后肠胃不适、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俗称“醉茶”。漫说产地不同,价格相殊,即使同一山崖,也会因土质有别,味道迥异。唯有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当然,这并不是说,明前茶不好。
(骆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