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5日 

第02版:专版

勠力同心迎大考 砥砺奋进新征程

——2020年兰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兰江水上游启航

  志愿者日活动

  青兰宣讲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注定被铭记的一年。

  回眸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防汛减灾……越是危急关头,越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思想共识,构筑起最坚固的精神家园。

  翻开报纸,一篇篇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着干部群众担当追赶的坚实足迹;翻阅手机,一个个动漫、H5、微视频等多媒体作品跃然屏上,展示着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走进礼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惠民文化大戏,滋润着百姓的心田……打开兰溪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长卷,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兰溪好故事”,一曲曲铿锵有力的“兰溪主旋律”,不断为全市“担当追赶、再创辉煌”汇聚起磅礴力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兰溪深入实施“四大战略”的攻坚之年。这一年,兰溪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重要窗口”建设任务目标,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力抓好各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兰溪“四大战略”实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书写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分答卷。

  高举旗帜 坚定理想信念“主心骨”

  2020年12月21日,兰溪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班开班。全市上下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辅导讲座、视频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推动中央、省委和金华市委全会精神更好地贯彻落实。

  高举旗帜,凝心聚力,把思想的伟力激荡在每一个奋斗者心间。这是时代赋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殊使命。

  过去的一年,兰溪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工程”,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领学23次,通过中心组学习秘书钉钉群下发“本月学习小贴士”和《学习参阅》,指导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1000余次,组建“干部素质提升授课团”开展巡回点单送学400余场,持续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在永昌街道百凤林村,老党员何庆荣抱着一只迷你小音响,认真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音频。原来,为了让老年人也能没有障碍地进行学习,百凤林村创新采用“听音频学理论”的方法,将学习资料输入小音箱中,送给村里的老党员。“我年纪大了,视力不太好,有了这东西听一听就能学到党的理论思想。”何庆荣说。

  用接地气的形式宣讲党的最新政策,用生动的群众语言把党的理论播撒到百姓心间。一年来,兰溪不断创新,努力把政治理论学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到一线、渗透进基层。开设文艺党课、电影党课,发挥“青兰”宣讲团、巾帼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真善美”种子宣讲团等志愿宣讲组织的力量,深入机关、学校、企业、村(社)等地,分层次、有重点、创新性组织开展宣讲活动。推荐选手参加金华市第九届微型党课大赛,微党课《奋斗“织”就小康》获评金华市一等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组织网络直播、开展网上互动、制作发布短视频等形式展开宣讲,12支理论宣讲短视频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短视频《陈薇给家乡学子的一封信》《逆行天使张园园》《和合探路人》在金华市“八婺同心话学习”微视频征集活动中分获二、三等奖,在网上网下兴起了学习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把党的“好声音”传到基层每个角落。

  去年3月,兰溪通过“云课堂”直播的方式,特别推出了“学在兰溪:‘抗疫’特别节目——《兰溪最亮的星》”思政教育大课,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危害防控专家陈薇等三位兰溪籍抗疫典型的生动事迹,激发兰溪青少年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热情。当天,全市8万多名学子在线“追星”,该活动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累计点击量超亿次。

  这一年,兰溪以“爱国爱党爱家乡,立德立功立言”思政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创新中小学思政教育形式,建立80多个“思政行走课堂”,聘请200余位模范先锋和文化人才组建“德耀兰溪”思政教育讲师团,在孩子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去年底,“三爱三立”中小学思政协同教育项目荣获全国“2020民生示范工程”奖,被评为第八届“金华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打赢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同样是宣传部门奋战的主战场。

  这一年,兰溪持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和省委实施办法,从严从实推进“扫黄打非”工作,完善联席会议、督查通报、会商研判等机制,云山街道金钟岭社区获得第四批全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称号,不断夯实基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主体责任。

  凝心聚力 唱响时代发展“最强音”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疫情防控、疫后重振,硬仗一个接一个。在大战大考面前,兰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守正创新、强化引领”,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工作重点、全面落实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过去的一年,兰溪重大主题宣传反响强烈,舆论引导强劲有力,媒体融合卓有成效,实现网上网下交相呼应、内宣外宣有机结合。

  疫情防控期间,新闻舆论战线第一时间响应,深入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完善“和美乡村微信群”“网络啄木鸟”建设,创新“网络大V一分钟精准辟谣”新模式,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舆论引导、处置及科普机制体系。同时,运用报、声、频、网、端等媒介,组织协调指导新闻媒体聚焦疫情防控主题,强化正面报道,挖掘先进典型,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全力战疫情、处舆情、稳社情。中央、省、金华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兰溪应对疫情稳经济的好经验、好举措,鼓励了士气、提振了精神。

  这一年,兰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重大事项、重点工作、重要节点上提前谋划,精准发力,营造声势,务求实效。重点实施主流移动传播平台打造工程,着力做大兰精灵APP、做精三大公号、做优短视频、做强网络外宣,率先在全省上线“兰溪市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县级融媒号,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目前,“兰溪发布”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位列金华各县市区第一。

  这一年,兰溪持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承办全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专题培训班,荣获浙江省融媒体改革示范县称号,为全省六家之一。市融媒体中心被省记协推荐对口帮扶陕西略阳县融媒体中心。获金华市级以上新闻作品奖43个,受到人民日报点赞肯定,吸引省内外20余家单位前来交流学习。在发展大会期间,兰溪精心策划“欢迎乡贤回家”“叮嘱”等短视频,现场直播接收用户30余万,网络点击量超3000万次,以强大的宣传声势凝聚起了发展力量。

  这一年,兰溪元素、兰溪经验、兰溪好声音频现中央、省、金华主流媒体。兰溪元素49次登上央视,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上刊发新闻报道500多篇,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主流媒体3000多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稿件310条,在金华各县(市、区)中位居前列。特别是浙江日报头版刊登的《兰溪,渴望再崛起》报道及短评文章,《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兰溪乡村振兴经验,有效提升了兰溪知名度、美誉度。

  在讲好“兰溪故事”的同时,兰溪还积极探索“媒体+服务”新模式。市融媒体中心和矛调中心共同打造的“网上矛调中心”在“兰精灵”APP上开通运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市民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上需要投诉或调解的纠纷,都可以通过网上矛调中心解决。据统计,兰溪市网上矛调中心所有的诉求问题流转率100%,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复,让群众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线上找说法。

  文旅融合 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这一年,兰溪坚持特色发展,深入推进“文旅兴兰”,着力把文化优势转换成文旅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1月7日晚,在激昂的鼓点声中,第七届“兰溪兴舞台”颁奖晚会在兰溪剧院拉开序幕。现场,灯光璀璨,旋律悠扬,掌声笑声此起彼伏,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百姓在家门口便享受到了一场文化盛宴。

  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兰溪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打造“15分钟文化圈”,新建农村文化礼堂59家、企业文化俱乐部3家、社区文化家园1家、芥子书屋1家,组建文旅轻骑兵51支,成立兰溪市李渔戏剧研究院,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服务, 组织“兰溪兴舞台”“李渔周末剧场”“礼堂集市”等各类群众文艺活动1500多场,女埠街道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示范乡镇。

  同时,兰溪持续办好各类文化活动,承办金华市社科联历史文化研究现场会,扎实开展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场会、李渔戏剧汇、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论坛、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首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兰溪郎静山专场、黄大仙文化节、首届研学旅行创新与发展峰会等重大文化活动30余场,其中国家级7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国首个“中国传统建筑之乡”“中国诗歌之城”花落兰溪。

  这一年,文艺精品创作同样精彩纷呈。兰溪推进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工程,先后梳理文稿80余万字,形成《兰溪艺苑琐忆》《兰溪老商号》《兰溪民间文学汇编》等一批有影响的地方历史文化成果。各类文艺协会新增国家级会员12人,省级会员23人。全年230余件作品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双人舞《我和我的母亲》获得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群舞《一直都在》获得金华市舞蹈大赛创作、表演双金奖,歌曲《诗路钱塘》获得浙江省舞台艺术兰花奖优秀作品、金华市第二届音乐新作大赛创作表演双金奖并入选金华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群舞《荷花颂》获得金华市第七届“文化礼堂杯”广场舞大赛金奖。

  这一年,传承创新、跨界融合让文旅产业持续发力。出台《兰溪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持续推进诸葛、六洞山等传统景区改革、招商。“天下江南”国家4A级景区建设加快建设,天福山区块旅游开发初步完成,桃花坞、费龙口区块开发项目即将开工,越龙山旅游度假区一期开园试运营,郎静山摄影小镇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李渔戏剧小镇初具规模,诸葛-长乐村、芝堰村荣获“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女儿滩飞行公园、国际游艇小镇等一批新兴文旅项目签约。时隔20年,“兰溪—建德”水上游复航,得到省长郑栅洁肯定。全国首趟疫后跨省高铁旅游专列开进兰溪。“十一”期间举办的“魅力金秋 乡约兰溪”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破百万人次。兰溪成功入选“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成风化人 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寒冬腊月,环卫工人在街头巷尾可以喝上一杯温馨热茶;斑马线前,机动车主动让行,志愿者热情引导;实践中心,组建起“红网联盟”,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志愿服务……过去的一年,兰溪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培育时代新人,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厚植城市气质内涵。

  一年来,兰溪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创建的成果随处可见,城乡环境面貌、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明根基不断巩固。兰溪获评第四批浙江省文明市,成为金丽衢地区首家获评县市,累计创建省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114家,文明村镇5个,文明村62个。

  一年来,兰溪着眼挖掘选树正面典型,推荐入选浙江好人榜2人、金华好人榜18人;全国战疫先进1例,金华抗疫先进典型17例;浙江省新时代好少年1例;浙江省志愿服务先进1例,金华志愿服务先进5例;最美浙江人1例。同时,兰溪通过完善“好人礼遇卡”“好家风信用贷”“志愿信用贷”“笑脸贷”等典型激励机制,进一步弘扬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一年来,兰溪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工作体系,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6个、实践站294个;深化“全民志愿日”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3000余场,受到新华网、中新网、人民日报海外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点赞报道20余次。

  这一年,兰溪持续推进新时代“乡风革命”,健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党员干部承诺报告”等机制。以“一约一会一队伍”为主抓手,开展“百村修约”行动,建立村规民约奖惩约束举措;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出台红白喜事公约,全市层面发布《婚丧喜庆事宜操办指导标准》,并组织全市党员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承诺书》4.1万余份,进一步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在黄店镇佳泽坞村,去年初试点推行了《“红白喜事”公约十条》,明确操办“红白喜事”的宴客数量、酒席标准、礼金额度、收礼范围等内容,并提倡在村文化礼堂、宗祠节俭置办酒席,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攀比,为“红白喜事”操办制订了硬杠杠。自“乡风革命”行动以来,全市引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1600多起,全市累计节约1600余万元,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入选金华市“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试点县市。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兰溪开启全面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摒除杂念、整体智治,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推进“三个年”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浓厚“担当追赶”的氛围,夯实“再创辉煌”的基础,砥砺前行担使命,守正创新再出发,以“十四五”开局的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