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上接第七版)

  (二)全面推动金兰同城发展。

  全面推动金兰同城发展,构建都市区先进智造的重要增长极、G60科创走廊西延的重要节点、都市区的山水文化旅游胜地、金华国家物流枢纽的铁公水联运中心。“十四五”通过“五化”推进金兰实质性同城化发展。

  1.推动金兰机制要素统筹化。建立完善推进金兰同城化协同发展领导工作机制。主动对接金华婺城区、金义都市新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研究编制金兰同城一体化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同城化发展。两地共同组建管理服务机构、共同成立合作平台,推进重点同城化片区和项目开发建设。促进信息大数据、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一体化,加快金兰同步实现5G全覆盖,共建城市大脑和数据共享系统。谋划人才政策两地共享,推动金兰共建人力资源市场。共建产业基金,统筹资本招商,探索项目共投、收益共享。

  2.推动金兰交通联系便捷化。“十四五”重点实施金兰快速路(中线)、上华-琅琊公路(兰溪段);协调婺城区,共同谋划330国道金华段外移工程(兰溪段)、金兰快速路(南线)、金兰北线货运通道、215省道兰溪至龙泉公路等项目;争取527国道以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为推荐方案加快实施,加强兰溪与金义都市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争取实施金兰云轨。推动兰溪港区与婺城港区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铁公水联运的国家级内河航运枢纽。共同打造金华北山通景公路。

  3.推动金兰产业创新协同化。推动兰溪与金华市区在医药健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前沿新材料、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泛娱乐、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产业链合作。依托兰溪开发区江南片区和婺城区临江产业园,共建全省高能级战略产业平台。推动与金华汽车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推动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西片区)合作打造浙中西部医药健康产业带。建设“链上金华”企业服务平台,推进金兰产业布局与招商一体化。依托兰溪港铁公水联运体系共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和市场采购贸易,承接浙江自贸区政策溢出。畅通两地农产品直销绿色通道,共建金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共建G60科创走廊,共建共享上海、杭州等异地科创资源。共同引入院士论坛、专业领域科学家大会(永久会址)和长三角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与浙师大、金职院、金华理工等院校“产教融合”,共建产业研究院。

  4.推动金兰文化旅游一体化。推动大金华山文化旅游联动区建设,加强大金华山整体景区营销,打造金兰文旅魅力圈。推动六洞山、双龙洞、越龙山、兰溪古城、婺州古城等游线串联。加快婺江、衢江、兰江沿江生态廊道(绿道)全线贯通,并连接金华山绿道,统筹兰溪与金华三江六岸板块开发,共建金华诗路文化带。推动兰湖旅游度假区与郭力垅水库协同打造金华城市后花园。统筹衢江两岸“埠”文旅、九峰山养生资源,打造金兰西向文旅游线。利用兰溪古城风貌资源,在影视文创和数字泛娱乐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李渔戏剧节、黄大仙文化节、郎静山全国摄影展、霞客古道毅行等文旅活动品牌,提升节庆活动的全国品牌影响力,推进两地景区门票同城优惠待遇。

  5.推动金兰公共服务共享化。充分利用都市区西部联网供水工程成果,争取实施千岛湖-建德-兰溪引水工程,为我市优质原水提供坚实保障。共建金华江区域防洪排涝网络和海绵城市体系,提升三江堤防标准,共建浙中生态廊道。促进两地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金西供热向游埠延伸、浙能供热向金华市区延伸。实施金兰两地高速免费通行,加密公交班次、延长运营时间。以医联体为载体,统筹金兰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实施公共应急和传染病联防联控。推动金兰两地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建设分校或校区,打造教育区域联盟。推动两地市民卡、社会保障与福利、商事服务、人力资源、市民政务等实现同城化服务。推动交通、市政、水利、防灾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养标准一致化,金华市部分重大城市功能设施在兰溪选址布局。

  (三)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在“金兰同城”的都市区框架下,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未来五年按照“一核四区、一屏三带”的总体空间格局引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核:兰溪“三江六岸”城市核心区。即兰溪中心城区,“十四五”依托“三江六岸”整体景区化打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首位度,并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在“金兰同城”一体化的都市格局中承担重要核心功能。

  四区:重要功能片区。(1)金兰同城创新先行区。以金兰创新城、兰湖旅游度假区、婺城新城区、临江产业园区等为主阵地,拓展到兰溪上华、灵洞和婺城蒋堂、白龙桥、乾西、竹马等乡镇(街道),打造金兰同城创新先行区,优先导入高水平的科创产业、大健康、教育、文旅、会议经济等“金兰同城”标志性项目,引领金兰全域同城化发展。(2)大金华山文旅联动区。环大金华山打造金兰文旅联动区,依托越龙山、六洞山、双龙洞等核心景区,打通游线、串联景点、联通绿道、联合推介,打造“金兰休闲生态绿心”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3)西部乡村振兴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店、诸葛、水亭、游埠等西部乡镇,打造以农文旅多元融合、中医药健康养生、农业产业化和循环经济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4)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范围包括香溪、马涧、梅江、横溪、柏社等北部乡镇,打造以高效生态农业、农业“接二连三”、城乡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屏:绿色生态屏障。由金华山脉、龙门山脉、千里岗山脉支脉、仙霞岭山脉余脉,构成兰溪绿色生态屏障,统筹山水、植被、生物等各生态要素功能衔接,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三带:主要发展带。(1)沿金华江、兰江、衢江打造三江文旅创新带。串联兰溪、金华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三江六岸”文旅资源,对接G60科创走廊,共建金华诗路文化带。(2)沿游诸线、规划的金千黄高速(兰溪段)、330国道改线、上华至琅琊公路等,打造金兰西部健康产业带。串联兰溪西部乡镇、上华片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西片区)、九峰山等,成为以医药健康和文旅度假为特色的产业带。(3)依托351国道、建金高速、319省道、规划的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等,打造乡村振兴发展带。串联兰溪北部乡镇、中心城区和西部乡镇,并承接义乌、金义都市新区、金华高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带和金兰同城化的东部拓展带。

  (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融入、同城、畅联、立体、智慧”要求,实施“8313”工程,提升城市门户枢纽地位,最快捷接轨长三角、多通道实现金兰同城,构建内畅外联、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1.融入:实现“1小时联杭、2小时入沪”。建成开通金建高铁,争取北向直通杭州班列安排。打通高铁站与建金高速快速连接线,以及高铁站到上华等重要片区的连接线。完成G60杭金衢金华至衢州段(二期)拓宽。力争实施金千黄高速(兰溪段)项目,确保线位近距离过境兰溪城郊;谋划诸暨至建德高速,并过境兰溪。

  2.同城:多方式多通道实现“金兰同城”。兰溪中心城区与金华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加密为“北、中、西、南、兰湖线”五条;通过兰溪-龙泉省道(215省道)线位优化,实现兰溪溪西片区与金华市区的直接快速联系;通过建金高速、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线,实现快速连接金义都市新区;以云轨方式实现金兰轨道交通连接。

  3.畅联:构建“15-30”分钟城乡公路交通圈。义乌、建德、衢州方向重点“提等级”,市区与乡镇间重点“强联系”。构建兰溪至义乌351国道、319省道、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共3条主要通道;兰溪至建德330国道、317省道、董将线、排芝线共4条主要通道;兰溪至衢州351国道、游诸线、兰溪游埠快速通道、水亭方向对外通道、诸葛方向对外通道共5条主要通道。结合龙游、建德等周边县市谋划中的高铁站等交通枢纽,谋划快速连接通道。实现城区与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主要景区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加快城区主干道建设,建设城市环线工程,打通区域微循环路网,争取实现溪西、老城、上华三大片区道路成环成网。提升高速出入口至市区道路等级,保障高速出行时效。建设农村四好公路。202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7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40公里。

  4.立体:复兴港口、增加航空,打造立体交通网络。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兰溪港区方下店作业区,续建兰溪港区女埠作业区,谋划兰溪港区洲上等作业区,疏浚提升航道等级,完善集疏运网路,统筹港区后方用地预留和临港产业发展,“十四五”实现港口吞吐能力900万吨/年。结合“三江六岸”旅游开发,建设黄湓、扬子江公园、横山芥子园、湿地公园、灵羊岛、女埠、女儿滩、将军岩等客运码头,提升老客运码头。谋划建设以交通运输、低空旅游、农林作业、应急(医疗)救援为主要功能的兰溪通用机场(地方型A类通用机场),设立兰江(水上)、诸葛-长乐、越龙山、兰湖等若干旅游核心景区起降点;延伸通航产业链,打造通航科技产业园。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与新客运站结合)。

  5.智慧:建设智慧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和智慧化。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和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社区巴士为微循环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实施节能与新能源车船示范推广工程,努力打造全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示范城市。加大公路、港口、航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投入力度。

  四、强工兴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实施“强工兴市”战略,以“五大百亿”制造集群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数字赋能,在产业体系现代化上走前列,打造老工业城市高质量转型的“兰溪标识”。

  (一)主攻“五大百亿”制造集群。

  立足优势产业基础、拓展未来潜力方向,全力主攻“现代纺织、光电信息新材料、医药健康、新能源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五大百亿级制造集群,力争“十四五”期末实现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

  1.现代纺织。坚持棉纺特色,向混纺纱、色纺、高支高密提花等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高档纺织品转型;发展卫生类无纺布和医用健康类功能纺织品;提升弹力休闲面料和牛仔面料品质;发展绿色印染,拓展时尚服装家纺、高附加值毛巾、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等下游领域;高水平创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新增全国百强企业5家以上,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大幅提升。

  2.光电信息新材料。主攻光学膜与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并积极向光学膜上游基础材料、芯片制造配套封装和材料装备等环节拓展,积极发展3C电子、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推动光膜小镇成为全国最大的光膜研发生产基地,光电信息新材料产业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数字制造集群的重要供应链基地。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5家以上。

  3.医药健康。做强中药与天然药物、做精化学药制剂、引进医疗器械产业、做优大健康系列产品,打造以中医药为特色、美丽健康协同发展的长三角重要医药健康产业集群。2025年,力争实现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超亿元企业15家以上。

  4.新能源交通装备。重点发展电机、电控、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带动传统交通装备、物流装备、冶金、机电、模具等产业升级,建设电驱装备小镇、新动能产业园,联合金华共同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培育3家以上龙头企业。

  5.节能环保。结合区域能源和环境容量,推动金属及非金属类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浓度废水资源化利用、危废无害化处理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拓展节能环保装备与技术服务,打造立足浙江中西部区域、辐射长三角的节能环保智造集群。2025年,行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以上,培育1家上市公司、6家以上龙头企业。

  (下转第九版)

  高速公路:完成G60杭金衢金华至衢州段(二期)拓宽,力争实施金千黄高速(兰溪段),谋划诸暨至建德高速。

  国省道:实施351国道(兰溪横溪至马涧段改建、马涧至建德大慈岩段新建)、330国道兰溪永昌至建德交界段改建,谋划330国道金华段外迁工程(兰溪段)、527国道兰溪段(兰溪白沙至金东塘雅公路工程)。

  省道及重要公路:实施上华至琅琊公路工程(兰溪段)、314省道马涧至石阜岭段整治工程、溪西至芝堰公路改建工程(三期),谋划金兰快速路(南线)、金兰北线货运通道、215省道兰溪至龙泉公路工程(兰溪段)、317省道云山至女埠段改建工程、319省道兰溪至婺城交界段改建工程、水亭至龙游横山段公路改建工程、芝堰至建德新叶公路改建工程、董宅桥至将军岩公路改建工程(二期)、诸葛至水亭公路改建工程、柏社至白鸠公路新建工程等。

  综合客运枢纽:“两主”:高铁兰溪东站、兰溪客运西站;“三副”:兰江副枢纽、上华副枢纽、老火车站副枢纽;“多点”:游埠客运站、马涧客运站、水亭客运站、诸葛客运站等其它客运枢纽。

  通用机场:谋划兰溪地方型A类通用机场、若干起降点。

  专栏1:

  “十四五”综合交通重大项目

  铁路:建成开通金建高铁,谋划金兰云轨、金千铁路外迁、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铁路专用线工程、金衢城际铁路。

  港口: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方村)、兰溪港区女埠作业区、兰溪港区方下店作业区、兰溪港区香溪下杨货运码头,“三江六岸”系列客运码头,谋划兰溪港区洲上作业区、上华货运码头。

  专栏2:

  “五大百亿”制造集群重点培育举措

  现代纺织。推进兰溪纺织智能化、时尚化、规模化升级和集聚发展,搭建“纺织云”工业互联网,鼓励企业建设智能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建设时尚纺织小镇、时尚纺织绿色科技产业园、兰溪国际纺织品采购中心、时尚印染产业园、服装品牌创业园,提升价值链位势。推进开发区纺织业“退二提二”产业园、现代纺织小微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在空间优化中促进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深入推进全国棉纺织织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擦亮“中国织造名城”金名片。

  光电信息新材料。加快光膜小镇建设,全面营造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光学膜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光学膜行业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实施项目攻坚,力争2年内光膜小镇80%以上的企业达到满产状态,着力解决企业遇到的人才、融资、通勤、配套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