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11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专栏9: “十四五”古建筑开发利用项目

  (上接第十版)

  (四)全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促进我市城乡建设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倡导当代兰溪人共同价值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实施人文素养提升行动,深化全民阅读,破除生活陋习,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域参与的“讲好兰溪故事、传播兰溪声音”对外宣传机制,为兰溪“担当追赶、再创辉煌”提供坚强的舆论保障。

  2.以文明创建重塑城市面貌。“十四五”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三年创建规划,完善创建工作组织体系。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逐年补齐城乡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宜居环境。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交通车道、标识、停车、无障碍设施管理。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分类管理。加快城中村、园中村、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提档升级。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礼仪等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监督和惩戒机制。强化文明创建以城带乡机制,推进城乡帮扶共建、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民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推进全市文明校园创建。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六、文旅兴兰,建设长三角旅居目的地

  实施“文旅兴兰”战略,推进诗路兰溪建设,加快文旅产业全域化、融合化、高质量提升,在文旅发展现代化上走前列,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202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旅游总收入达到420亿元,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努力打造长三角休闲旅居目的地。

  (一)高标准打造旅游核心目的地。

  加大文旅项目招引和上等级旅游景区创建力度,以核心景区和特色游线带动串联旅游深度开发,促进旅游全域化发展。

  1.推进“三江六岸”景区化提升。以创建“天下江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三江六岸”整体景区化提升,挖掘“山水城桥岛塔”六大核心元素,建设文化体验、古城休闲、水上观光、亲子游乐、研学旅游等综合型的开放式城市景区,打造兰溪中心城市“大客厅”、古城复兴“文化核”、诗山画水“游憩源”、十里风华“活力心”。兼顾旅游开发、生态保护与防洪安全,统筹各段防洪工程和景观提升项目,严格管控生态红线、河道蓝线、景观绿线、城市天际线。实施滨江路、中山路、解放路、丹溪大道等改造提升,优化交通组织,打通微循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产有机更新,挖掘串联古城文化资源,建设桃花坞文化商业街区和未来社区、天福山历史文化街区、女埠古街-女儿滩水岸慢生活街区。重点实施游客服务中心、笠翁寄情景点、迷幻打卡古巷、休闲度假中心等核心项目。积极导入水岸裸眼3D、大型水上实景演艺、滨江路酒吧与非遗古玩街、古城美食街区、水上乐园、地摊夜市经济、“夜游兰江”项目等集聚人气的休闲业态。整合李渔文化公园、芥子园、兰溪历史博物馆,打造“三江六岸”文化地标。盘活灵羊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推动沿线(湿地)公园串珠成线。

  2.打造一批高能级文旅景区平台。“十四五”争创“诸葛-长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下江南”、越龙山、游埠古镇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联合开发诸葛与长乐旅游资源,丰富拓展旅游业态,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打造中国国际古村落研学旅游目的地,打响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推进古城、兰湖、越龙山、六洞山等一批高能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省级特色小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高端精品民宿集群和特色乡村民宿集群等。

  3.串联特色文旅游线。以“天下江南”旅游景区为核心,串联云山、兰江、上华(兰湖)、女埠、香溪、灵洞等“三江六岸”古城文旅节点,建设“兰溪-建德”水上游码头群,开通“兰江夜间游”,打造以“水”为主题的“三江六岸”特色文旅游线,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水上旅游廊道的示范区。以诸葛-长乐为核心,串联游埠、水亭、永昌、白露山—芝堰省级风景名胜区等乡村文旅节点,打造中国古村落实景博物馆,构建金兰西向以“村”为主题的特色文旅线路。围绕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串联六洞山风景区等金华山自然文旅资源,以及周边梅江、马涧、横溪、柏社等乡镇特色文旅节点,打造以“山”为主题的特色文旅游线。

  (二)高水平建设钱塘江诗路文化带。

  积极发展文博事业,参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建设,实现文化引领全市旅游提升发展。

  1.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实施诸葛、长乐村民居和芝堰村建筑群国家文保单位及各省保、市保单位保护工程。深入推进“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创新开设“瀫水记忆”美丽非遗百村行等非遗展示活动。提升馆藏文物活化利用水平,引导文博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博数字化升级,绘制我市文化遗产地图。积极链接名城名镇名村,和合儒释道文化,彰显婺学,弘扬李渔文化,培育蒙学产业。协调淳安、建德、桐庐共建文旅发展联盟,加快融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2.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强化“诗词蒙学新高地”“戏曲文化体验地”“书画教育朝圣地”“休闲旅游目的地”核心定位,争创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以李渔文化为我市旅游文化主IP,串联带动历史文化、古城古镇古村文化、名人文化、中医药文化、美食文化、工业遗存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强化李渔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回购,推动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同步设计打造。建设丹曾人文(兰溪)学校、李渔戏剧梦工场,举办童诗中国论坛、李渔国际戏剧节等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活动会展品牌。鼓励数字文化内容创造,增强兰溪古城和工业遗存的影视拍摄场景供给能力,承接横店影视产业溢出。

  3.强化旅游配套与宣传。壮大市文旅发展集团公司,引入专业文旅运营主体,加快实现旅游景区(点)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建立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打造旅游的“线上兰溪”,建设若干数字化示范景区、数字化运动休闲精品线路。主攻长三角市场,与千岛湖、黄山建立旅游联盟和游线共享,借助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提升兰溪文旅知名度。充分利用重大会议、赛事、文化节庆等开展旅游宣传,通过上海进博会、杭州西博会国际旅游节、黄山国际旅游节、义乌国际进口商品展等国际重大会展宣传兰溪文旅。在长三角枢纽机场、高铁站持续宣传兰溪文旅资源。创新“名人背书、事件营销、网红直播、影视营销”等推介方式。规划建设兰溪旅游集散中心,谋划一处地标性文化艺术中心,构建便捷通达的旅游交通体系、完善人性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游客权益保护机制。

  (三)高质量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健康、商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导入游客流量、延长逗留时间、强化价值挖掘。

  1.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主打兰芝风情线、五十里杨梅长廊、游诸线人文观光线、兰江水上游等农旅融合精品线路。以“五十里杨梅长廊”、女埠虹霓山枇杷等为代表,打造特色鲜果采摘村落;以女埠白露山油菜花、兰江街道兰花为特色,打造赏花休闲村落;以柏社、梅江、马涧等相关区域为重点,打造休闲养生度假村落;打造黄店蜜蜂小镇、余粮山万亩红柿景观园等;扩大中国兰溪杨梅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庆影响力,打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到202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总人数达到350万人次以上。

  2.推动工旅融合发展。建设工业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工业旅游项目和线路,以兰棉文创园为中心,结合高铁小镇、永进化工厂、味精厂、热电厂等周边工业遗存改造,建成集工业遗存博物馆、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影视文化等业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遗存文创产业板块。

  3.推动康旅融合发展。依托金华山兰溪分区生态优势、黄大仙道教养生文化等资源,导入休闲养生、慢病康复、中医药研学、候鸟式养老、康体服务等项目。引入大型民营医疗机构或公办医疗医共体,打造长三角慢病康复疗养基地。创建金华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谋划“森林+医疗+康养+旅游”多业态融合的森林康养医疗综合体。

  4.推动商旅融合发展。持续培育纺织、光学膜、兰花、中医药、农产品、古建筑、李渔文化等主题会议;引进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发展户外运动项目,主攻乡村马拉松、永昌百凤林汽车越野赛事、兰湖水上赛艇、洋港村水上冲浪、数娱电竞赛事等,推进兰溪“节庆经济”向“会议赛事经济”升级,导入人口流量、延长逗留时间。挖掘兰溪美食文化,做好“百县千碗”美食推广工程,统一美食品牌营销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美食博物馆、美食影视、美食夜市等业态,在兰溪古城打造餐饮文化区、美食特色街、小吃夜市街区、咖啡酒吧街区等;推进兰溪特色美食餐饮“走出去”拓展全国市场。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酒店住宿经济,在“三江六岸”核心区、兰湖旅游度假区引入1-2家五星级会议型酒店。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集聚一批星级度假精品酒店、高端民宿,结合古城更新改造建设“城市民宿”,在金华山、白露山实施“民宿上山”,各乡村旅游点打造特色民宿区。做大黄蜡石等文旅商品。

  (四)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打造“大美兰溪”,持续擦亮绿色生态文明底色,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无废低碳”全要素美丽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打造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推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逐步退出,城市建成区内化工、造纸、印染、原料药制造、有色金属等污染较重的企业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实施兰溪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推广绿色示范园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示范工厂,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以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扰民、扬尘污染为突破口,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十四五”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进有条件的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25年,全市“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碳达峰”五大行动取得突破性成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完善全领域美丽治理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推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实施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制订我市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规范,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转第十二版)

  “数字未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5G基站及配套工程、“智慧兰溪”(包括城市大脑,涵盖社会治理、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各方面的全域智慧兰溪管理,数字乡村等)、智慧冷链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一体化平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工业物联网内外网基础配套工程、车联网、快充站新建及其配套工程;2个未来社区,1个以上未来村庄。

  开发诸葛长乐、永昌艺术老街、李渔戏剧小镇会客厅、黄大仙故里等古建筑群。对全域1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级传统村落,8处国家级文保单位,37处省级文保单位,89处市保单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631处详细文物登录点、2000余处登录点进行修缮保护、开发利用。

  专栏10:

  “十四五”文化旅游重大平台项目

  高能级景区项目:诸葛-长乐旅游景区、“天下江南”旅游景区(含三江六岸景观提升工程)、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兰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六洞山兰湖旅游基础设施综合开发、游埠国际艺术摄影小镇、白露山休闲度假区、芝堰大景区建设项目、黄大仙故里文化旅游项目(仙道朝圣圣地)、诗路兰江开发、古城开发(桃花坞、天福山、金钟岭)等。

  “旅游+”融合项目:金华山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工业遗存文创产业板块(含工业遗产博物馆)、香溪十里长湖国际游艇小镇、女儿滩飞行公园、白露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飞鸿旅游综合体、百凤林旅游综合体、倩女幽魂次文化文创园、蒙古部落农旅项目、金恪农旅项目、新型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结合京兰文化园、后龚湿地、常满塘荷花、衢江大堤水域景观)、诸葛草堂樱花园(智慧迷宫-完美小镇)、环东风水库开发、全球旅拍兰溪淘金小镇、余粮山景区项目、游埠商业综合体、黄店农旅小镇、醉美三乡项目(梅江)等。

  专栏11:

  “十四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政策与举措

  实施“蓝天行动”。深化扬尘污染综合管控,加强建设工地扬尘和道路、堆场装卸扬尘控制。实施工业炉窑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全面淘汰以煤炭(含煤炭制品)、重油及轻质柴油为燃料的工业炉窑或对其实施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改造。推动全市出租车(网约车)全面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实施VOCs 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重点领域臭气异味治理专项行动、重点行业废气提标改造,强化移动源废气污染防治,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实施“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行动、水处理厂清洁排放行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兰溪九个“千吨万人”以上水源地环境治理和规范化建设。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出水稳定达到清洁排放标准要求。推进农业农村治理提升、河长制标准化管理提升。加快金属表面处理(电镀除外)、有色金属、废塑料、农副食品加工、砂洗等涉水行业整治提升。

  实施“净土行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分类管理,建立完善耕地环境监测、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全市生活垃圾全面实现精准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清废行动”。立足于建设“无废城市”,推进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严格准入门槛,源头削减固废。健全回收体系,鼓励资源利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创建,推广“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方法的“兰溪模式”。规范固废转移,加强监管,防范环境风险。

  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快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制定实施煤电、水泥、冶金等重点用能行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率先实现达峰。开展“零碳”政府机关、“零碳”会议等碳中和实践,推动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