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第14版:专版

文章导航

  (上接第十三版)

  九、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党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完善规划推进机制。

  各乡镇(街道)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重视规划纲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纲要推进机制。健全规划执行考核机制,制定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强化规划执行督查,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强化本规划纲要与国家、浙江省、金华市上位“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级各领域专项规划的衔接,与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确保规划任务和项目的空间落地。强化本规划纲要与金华市本级及婺城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义都市新区等金兰同城化重点区域的“十四五”规划衔接,确保愿景一致、规划统筹、任务共推。加强政策保障,及时制订和出台相应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夯实发展要素保障。

  1.用地空间保障。把握中央赋予浙江省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的政策机遇,借国土空间规划窗口期,充分表达兰溪合理发展诉求,做好项目包装,争取省级用地指标支持。兼顾低效用地盘活和“万亩千亿”新增产业用地空间打造,积极争取浙江省、金华市各条线上单列土地指标支持和“点供”用地支持。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结合方式推进园区用地有机更新。优化工业用地供地方式,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实行用地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等方式,满足各类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推动重点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解决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强力推进开发区整合范围内低效用地“退低进高”,推进整合范围外闲置低效用地整治行动。开展下山搬迁村、零星自然村、空心村等整村搬迁安置,清退复垦各类闲置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研究制定激发乡镇(街道)土地整治积极性的相关政策。

  2.建设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积极争取中央、浙江省级、金华市级专项补助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争取政策性银行的棚户区改造、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专项贷款支持。统筹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对政府性项目建设融资支持。探索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做大我市产业基金,引入浙江金控、沪杭风投和私募基金。探索以“专项债+PPP”模式实施古城改造、新区园区开发。引入国内实力型产业科创类、新城平台类、文旅发展类开发运营商,参与我市重点片区的板块式整体开发运营。妥善处理好扩大投资和防范风险的关系,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3.新型要素保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市场规范化建设、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大数据产业发展等,鼓励和保护以知识和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要素价值合理实现、要素投入和贡献获得应得回报,为我市现代化建设赋能。

  (四)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以“两新一重”为导向,以完善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先进制造、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社会民生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点,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深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推行专业招商、大数据精准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完善“谋划、储备、建设、投产”项目滚动机制。深入推动工程云建设和运营,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加快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十四五”谋划建设重大项目200项左右,涉及科技创新、现代产业、新基建、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六大领域,五年力争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专栏17:

  “十四五”重点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1.教育均衡优质工程。加快解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区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撤并“低小散”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街道)一所公办幼儿园,根据需求建设第二所公办幼儿园。

  2.健康服务提升工程。整合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一站式”服务需求;推进疾病和健康问题的公共卫生筛查,加快妇幼保健、精神病等专科医院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便民惠民服务,优化群众就医体验。增加群众性健身活动场所。

  3.养老服务保障工程。增加“医养护”型养老机构,加快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级照料中心建设;新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布局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加快城乡社区、住宅适老化改造;实施乡镇(街道)敬老院整合提升,利用农村祠堂、仓库、学校、民房等闲置场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构建医疗机构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强化养老医护人员培训,强化人员管理。

  4.优质供水保障工程。通过饮用水源“内拓外引”,确保城乡优质供水;加快城区老旧管网改造,巩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推进西部片区等供水需求矛盾突出区域的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全市改造农村供水干管100公里。

  5.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针对全市60余个老旧小区,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旧小区路面改造、排水、排污管网提升、停车位改造、设施配套等,力争实现所有小区(楼栋)规范物业全覆盖。

  6.交通安全畅行工程。推进“打卡口、接断路”,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道路联网成片、通畅便捷;加强城市道路维修维护,提升完善全市道路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改造交通隐患点;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农村危路危桥,全面消除农村道路安全隐患。提高全市停车满足率,完善车位信息提示管理。

  7.农民增收促进工程。加快现代农业、乡村文旅发展,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高农民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水平;通过直播销售等数字化手段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建设产业帮扶基地,拓展扶贫增收项目,“十四五”帮助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万元以上。

  8.弱势群体关爱工程。完善救急难机制,强化救助站建设和人员配置力度;强化城乡低保、双拥优抚安置、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加强针对弱势群体的自愿者服务、法律援助和关爱行动;继续实施贫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和辅助器具适配。

  9.重点环境整治工程。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臭气异味扰民、扬尘污染、社会生活与交通噪声污染、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不足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彻底解决。

  10.数字社会建设工程。实施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养老服务、数字就业服务、数字文体服务、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智慧城市管理与公共安全等领域数字应用场景惠民工程。打造新型智慧城镇,开展城市公用设施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乡村。

  注:本专栏所列内容结合了“十四五”规划群众“建言献策”调查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