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芜四五年的芦苇塘正在成为产粮区
游埠镇让土地动起来活起来
记者 郑晓明 陈 洁
导报讯 日前,一台“铁牛”——来自国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正在游埠镇周门村的田间劳作,驾驶员吴国强熟练地操作着,忙着进行土地翻耕作业。与往年不同,今年,该合作社新增了160亩土地。
“2月底开始春耕备耕,3月中旬开始育秧,4月中旬就要机插了。”国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锦仙说, 因为今年是第一年开荒,工作比较艰巨,需要十几天。
周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旭荣告诉记者,周门村这片土地本来是一片芦苇塘,已经荒芜了四五年,当地老百姓反映强烈,好多年都没拿到租金。新一届班子上任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芦苇塘进行改造,提高村民收益。土地流转完成后,原先被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充分运用。
周门村的土地改造,是整个游埠镇土地非粮化整治的一个起点。
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也切合村民实际利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手中,农民可以拿到固定租金,原先只能播种一季稻子的土地,在合作社机械化生产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两季的产出,将土地效益最大化。
游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洪惠忠表示,该镇有耕地面积4万多亩,现在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比较严重。从去年开始着手摸底,周门村这个项目作为一个起点,去年已经改造过一片,今年再整治改造一片。
国强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机耕、插秧、收割、烘干都由机器完成,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但机械化生产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对土地周边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吴锦仙表示,这一片土地以前是几米高的芦苇,他们用大型机器进行翻耕,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机械化操作,交通很关键,脚底下这条路,雨鞋踩下去提上来都很吃力。所以这条路很关键,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条路修好,车辆运输就更方便了。她有信心,到了五六月份,这一片肯定是绿油油的,7月份稻谷就可以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