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兰溪老人姚宝熙——
一根皮带用18年,却为家乡捐款1500万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一个拥有700年历史的古村,村中有50多座古建筑。这些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通过近几年的修缮,重新焕发生机。
姚村的村民说,姚村的公厅、家庙、祠堂和古戏台修缮得这么漂亮,离不开乡贤姚宝熙。
姚宝煕1935年出生在姚村。1955年,他离开兰溪外出求学。虽然出走快半生,但他从来没有忘记家乡兰溪,没有忘记养育过他的村庄。如今,老人已近90高龄,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回报家乡的脚步。近些年来,他为兰溪及姚村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1500万元。
一次偶然的捐款
开启半生的公益
姚宝熙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刻苦学习,18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了兰一中,21岁又考入西安石油学校。“这所学校在金华就招100个学生,我很幸运自己是其中一个。”姚宝熙说。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工作,此后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但老人的那口乡音至今没改,满腔乡情还是不减。
在上海工作时,姚宝熙从一个老友口中得知,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老友问姚宝熙,要不要一起做,姚宝熙二话没说,一口就答应下来,第二天就向慈善总会捐赠了60万元,这几乎是他所有的积蓄。
从这之后,姚宝熙就一直倾心慈善公益。2004年,他代名“木寸”为兰溪市老年宫建设捐款150万元,之后又追加捐款至300多万元,并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找了设计团队,还找书法协会的朋友题字,让城里的老年朋友从此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中心。当时,这样的老年活动场所在全省都为数不多。现在,每年到兰溪老年宫参加活动的人数在18万人次左右。“这个老年宫建好后,我特别开心,带了不少朋友去参观。”姚宝熙说。但这些朋友中,谁也不知道,这老年宫是他捐款建造的。
姚宝熙不仅捐款建造了老年宫,还在兰溪市慈善总会设立了“木寸”助学专项资金,每年以专项基金收益的5万元用于资助兰溪市第一中学特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持续12年,资助学子达816名。“姚老的这笔助学资金,不仅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也给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学生们日后有能力,也会向他学习,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兰溪第一中学副校长郑伟新说。
老人一生节衣缩食
却为家乡发展“一掷千金”
在外游子,最牵挂的莫过于家乡。在姚村,姚宝熙也设立了30万元的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和学习优秀的学子。每年重阳节,姚宝熙还会为村里的老人送上自己的关怀。
姚村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古建筑姚氏家庙,7年前进行复建。当得知资金还缺口500余万元时,姚宝熙一人独捐了400余万元。“在这个祠堂,我上了一年学,之后,日本鬼子来了,把祠堂也烧掉了。所以,大家提议,要重新把它造起来。”姚宝熙说。
在这当中,姚宝熙还从临海请来了专业团队进行建设。姚村村民姚国尧告诉记者,姚宝熙在村里德高望重,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都说要向他学习。在姚老的精神感召下,退休之后,他也天天往村里跑,还为村庄建设捐款近60万元。如今,村里这座名为“恭洁堂”的古建筑已成为方圆5公里内最大的公共文化礼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姚宝熙老人的脑海里,姚村的十厅三祠堂还历历在目,蜜枣时节,空气中甜甜的香味还念念不忘。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记忆中的古建筑都慢慢修回去,让古村落的宝贵遗产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在他这几年的努力下,村里已经修缮10多座古建筑,目前修缮工作还在继续。“他是一位非常可敬的乡贤。在他的影响下,兰溪有更多的乡贤纷纷投入到家乡建设当中,形成全社会推动兰溪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兰溪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钟山说。
姚村村民告诉记者,别看姚老一捐就是几百万元,其实他生活很节俭的,有时在家里喝点小酒,是一块钱一包的糯米料酒,鞋子是20元一双的布鞋,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件,老人把能省下的钱都用在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上。“我自己一根皮带用了18年,已经打了不少补丁,但我更愿意把这些年的积蓄都拿出来,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公益事业。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姚宝熙说。
记者 成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