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7日 

第06版:芥子园

乡下的老家

  晃到城里工作近四十年,空时就喜欢到乡下老家逛逛。可能是年纪大了的怀旧情结,也许是对成长地的眷恋,但老家小乡村那浓浓乡土气息及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留恋和向往。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在离兰溪县城约三十公里,一个只有四十来户人家的小乡村。小乡村地处黄土丘陵地貌,既偏僻又贫瘠,交通非常不便。居住茅屋土房,出行肩挑背扛,是当时生活出行的情景。而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大锅饭”的集体作业模式和农业科技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粮食产量较低,再加上还要上缴农业税,村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而每到春末夏初青黄不接的季节,只能采用番薯丝、玉米糊等添凑充饥,度过难关。当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小乡村。杭金衢高速公路穿村旁而过互通口近在咫尺,宽畅的水泥路直达村庄。出行乘轿车,居住是楼房,小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近几年实施的池塘清淤加固、村中道路硬化、自来水升级改造、圾分类集中装运等美丽乡村建设和整治,使小乡村有了质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里的拥挤和繁华,紧张的节奏和压力,闲空时到老家逛逛,乃是放松心情,缓压解疲的最佳去处。漫步在乡村的小道上,置身在田园风光中,品一品手工制作的绿茶,尝一尝农家土菜,喝—喝农家米酒,看一看村民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乃是我最惬意时候。乡下老家既有我抹不去的儿时回忆,也记载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跨越的历史演变,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的巨变的缩影。

  任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