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荫垣:
一颗报国心 一生献革命
祝荫垣,字敬之,兰溪市永昌街道太平祝村人,生于1902年,1935年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四军,从事抗日革命活动,曾经回兰组织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牺牲在安徽无为县。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永昌街道太平祝新宅自然村的祝荫垣故居。由于年代久远,且经过修葺,房屋已经看不出当时的面貌,但墙上挂着的一面 “革命烈士”牌子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祝荫垣烈士无上光荣的一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沪杭相继沦陷。在此前后,外地和本省的一批抗日救亡团体、文化进步人土和共产党员纷纷汇集金华。不久后,祝荫垣也在金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1月初,他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祝荫垣返回家乡活动。1月上旬,祝荫垣根据上级指示,在兰西地区进行恢复党组织和组建政工队活动,不久即建立了中共太平祝支部,他任支部书记。
1月20日,兰溪县政工队成立后,祝荫垣任永昌区队队长,发动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深知中国社会下层结构的会党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于是亲自起草拟订章程,成立了崇义会,他把党员和进步青年置身为会员,以帮会为护身符,给党的活动加上一层保护色。
祝荫垣儿媳叶素花告诉记者:“那时每天晚上,家里的窗户都关着,床帐放下来后,我公公就把洋油灯放在床上看革命书籍。他很少和我婆婆说他在做革命有关的事,不少事情都瞒着我婆婆,怕她说出去。在那个情形下,时局是很紧张的,被发现是会被抓去的。”
不仅如此,祝荫垣还自己出资在太平祝等村创办了农民夜校,动员组织300多名农民参加夜校学习,既学文化,又宣讲抗战形势,引导青年参军。他还把妻子陪嫁的300大洋捐出来购买枪支,武装抗日。后来,这支武装成为金萧支队的一个小分队。
1938年下半年,中共兰西区委建立,祝荫垣任区委委员。1939年下半年,新四军完成了敌后实行战略展开的任务。其间,江北支队在安徽巢县、无为地区进行抗战,并挺进和县及含山地区开展游击战,新四军急需一批干部开展地方工作。1939年秋,祝荫垣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到皖南新四军工作。
1940年夏,祝萌垣被任命为无为县长,从皖南赴安徽无为县。1942年5月,日军发动了浙赣战役。5月28日,兰城陷入日军手中,祝荫垣之父赋闲在家,由于其父的特殊身份和地位,祝荫垣家成为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中共兰溪县委特派员马丁等人经常来其家活动。因此,祝荫垣的妻子曹秋月也成为一个外围地下工作者。她一直在等待着荫垣的信息,年复一年,望眼欲穿。直到1950年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发来公函,祝荫垣在去江北无为县通过日军封锁线途中牺牲,抚恤大米500公斤。这突如其来消息,使曹秋月悲痛欲绝。
据祝荫垣孙子祝毅军回忆:“1940年,我的爷爷在安徽省无为县担任县长,有一次去听中共领导的报告,在回来的路上因叛徒告密,爷爷被抓,最后惨烈牺牲。这些事情都是我的小爷爷亲口跟我讲的,就发生在皖南事变前。”
宏伟千秋业,百年正风华。祝荫垣的革命事迹将被后人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
记者 徐桢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