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16名博士、博士后,30多名硕士,100多名本科生
不足500户的“学霸村”火出圈
除了近日出圈的“曹县”,免费为适婚青年分婚房的“南村社区”,近日,山东又有一个名叫“刘湖村”的小村庄因为盛产“学霸”走红网络。刘湖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鲁南苏北交界处。近年来,这个不足500户人口的村庄,却先后走出了16名博士、博士后,30多名硕士,100多名本科生。因此,它还被网友称为“状元村”“学霸村”。
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全启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自信满满地说:“我们村比的不是谁家有钱,而是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小村庄走出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
6月16日,位于鲁南苏北交界处的一座小村庄刷屏网络。它名叫“刘湖村”,人口刚刚达到1800人,却先后走出了16名博士、博士后,30多名硕士,100多名本科生。在网上引起关注后,网友还为它取了响亮的别称叫“学霸村”“状元村”。
当天下午,记者联系到村里走出的第一位硕士生刘保东,他自小在刘湖村长大,早年留学东京大学,目前是哈尔滨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针对家乡的走红,他表示:“家乡火了之后,我自豪又兴奋。但是细想了之后,我认为这不是偶然,实际上作为一名刘湖村人,我觉得很正常,是大家共同重视教育的结果。”
刘保东唯一的儿子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之后在上海工作。但是刘保东却自愧不如地说:“我堂哥更厉害,他教育孩子更有一套。他是村里的一位老教师,家里三个孩子,老大在中科院工作,老二和老三一位是博士,一位是硕士。”
68米长的博士巷展示学霸故事
刘湖村的一角,有一条总长68米的博士巷,上面陈列着从刘湖村走出的近200名高材生学习成长的故事,村民把这些学霸的求学之路编成了“英才榜”,记载在村里人来人往的博士巷墙壁上。
刘全启说,他17岁就外出打工,忙忙碌碌半辈子,最后悔的就是当年因为穷,没把书一直读下去。所以回村后,他左思右想,提出建设博士巷的建议,并在获得村民同意后,挨家挨户联系村子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从60后开始统计,统计完后,我们也大吃一惊,原来我们村出了这么多的学霸。”
讲起村子里走出的学霸,刘全启满是骄傲,“说真的,我们村出的学霸都是人才,不管是不是留在村里工作的!”他特意提到在北京农科院科研信息研究所工作的刘继芳,“他长期工作、居住在外地,但却一直支持着老家的建设发展。去年我们村开始种植五色米,都是他去帮我们筛选、跟踪优良品种。”
为了能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刘湖村成立了村级人才库,“这样一来,什么问题都能找出人来解决,我们每年还会给身在村外的‘人才’发放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来感谢他们帮助家乡建设。”
返乡人成了村书记:“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
“村里的孩子出去读了书,上了好的大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反哺家乡,成为一名对家乡发展有贡献的人。”在刘全启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
上世纪90年代,年纪轻轻的刘全启离开了家乡,到外地打拼事业。凭借一身胆量,在商场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原本工作得顺风顺水,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总是记挂在心头,“人越老,越想家,也就是故乡情怀吧。过得好了一点后,总想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就这样,2019年他毅然决然返回刘湖村,捐献50万元用于村子的建设,又拿出20万元打造了村门牌坊。村子里的乡亲们看到刘全启的行为后,也开始踊跃捐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捐出了47万多元,为了打造新‘刘湖’,让它变个新样子。”
刘湖村大学堂的建设费用正是来源于村民们的支持,是为了让在村子外工作学习的返乡人,能利用回老家的空余时间,给村里上学的孩子讲他们的求学故事,鼓励他们奋发读书。刘全启说:“村里人回来后会提前跟我们打招呼,我们来帮他安排演讲活动。”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