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4日 

第07版:万象

为资助四个贫困学生上大学

89岁退休教师坚持拾荒3200多天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退休教师王坤森深夜拾荒资助家境困难学生读大学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并收获大量点赞。究竟是怎么一种力量,让这位老师坚持多年做这件事情?近日,记者探访了住在刀茅巷的退休教师王坤森。

  深夜拾荒已坚持3200多天

  王爷爷已经从浙大医学院退休多年,今年89岁,之前在学校里从事国防教育,1993年退休。从2012年7月起至今,已经9年了,3200多天里,中间除了住院等事情休息了20天,另外的日子,哪怕大年初一、中秋节,他的深夜拾荒从来没停下来过。

  王爷爷耳朵有点背,老伴王奶奶说一些担心他的话,他好像没有听见,还在乐呵呵地跟我们计算这些年捡来的废品总量:“我推三轮车出去,一般有50斤,多的时候100斤,按3275天算,总重量有160000斤以上了,差不多8吨。每天晚上捡来的废品,能卖10到20元,这些年下来也有三四万元了。真是让人高兴透了。”

  看着那些废品,王爷爷仿佛看着宝贝。是啊,这么多年,他用这些宝贝换来的钱,先后资助了四位家境困难的大学生读书,其中有位大学生已经毕业工作。

  想用自己的劳动来资助别人

  退休后,王爷爷一直在想,自己能做点什么事情,能对他人、对国家都有益处。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到同龄人去上学自己却只能捡烟头的辛酸,他决定要资助一些家境困难的大学生读书,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可是,他不想用退休金来做这件事情,因为退休金是国家发给他,不是他靠个人努力得来的。他想靠自己的劳动来资助大学生。2012年,他通过媒体联系上了一位常山籍的大学生玲玲,她家里父亲残疾,母亲靠蹬三轮维持生计。玲玲考上了宁波大学,但学费不够。

  有一次,王爷爷看到路边的拾荒者,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这件事。但是,他又觉得自己不能抢别人的饭碗。那别人白天捡,他就晚上去。而且,就选择刀茅巷从庆春路到凤起路这一段的30多个垃圾箱。晚上十一二点,别人酣然入梦的时候,就是王爷爷戴上口罩和手套,拿着钩子,推着三轮车出去的时候。从刀茅巷这头走到那头,他的步伐很慢,翻看垃圾箱也很仔细,这样捡满一三轮车,常常就到了凌晨三四点钟。一身疲惫的他回到家中,老伴差不多也起床弄早饭了。吃过早饭,王爷爷才开始休息。这样黑白颠倒的日子,他过了八年多。家里人一开始都反对,但拗不过他,只能依了他。

  王爷爷带动大家一起献爱心

  王爷爷资助的大学生,从玲玲开始,一共有4位。大学四年,他给玲玲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玲玲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他又找另外几位大学生结对子,有的是一学年支持5000元,有的是按月寄生活费。

  他的善举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周围的邻居从最初的不理解,到纷纷支持他,还有不少爱心人士托他一起献爱心。让王爷爷特别高兴的是,他资助的大学生学业有成,并也开始帮助别人了。最早资助的大学生玲玲现在一所小学当老师,班上也有一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有不少是留守儿童。玲玲看到他们,仿佛就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忍不住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有些孩子寄宿在学校里,晚饭后时间长,肚子又饿了,她买来面包饼干等,作为小礼品送给孩子们。

  玲玲曾经受邀到杭州来玩过,走进王爷爷的家时真的吃了一惊:“他这样资助我,我还以为他很富有,家里住着大房子,没想到住着那么小的房子,却还想着帮助别人。” 据《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