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1日 

第04版:诗路兰溪

祖国的领空永远镌刻着她的名字

兰溪飞行员家庭的家国情怀

  “她浓眉大眼,身体挺拔,非常漂亮。而且为人正直,走到哪里都是新闻人物,很受欢迎。”和记者连线的这位老人叫柯庭煜,而他口中所描述的人物正是为共和国航空事业第一个献身的女飞行员、他的妻子陈志英。

  柯庭煜是土生土长的兰溪人,1951年被选为飞行员,进入长春空军第二航校学习飞行,由于飞行成绩优异,1954年5月毕业后留校当飞行教员。32载飞行生涯,4000多个小时翱翔蓝天,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渐白,今年86岁的柯老谈起陈志英仍激动不已。

  一个家庭,走出两位军人,而且都是飞行员,蓝天成了他们追梦的地方。

  巾帼不让须眉 用7个月飞上苍穹

  陈志英,她是牺牲的女飞行员中资历最老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她是牺牲的女飞行员职务最高的,飞行团副参谋长;她是第一批参加受阅的女飞行员,架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她还是共和国第一个女飞行指挥员、第一个飞特技的女飞行员、第一批飞直升机的女飞行员,多次立功受奖,出席过全囯、全军和空军的英模大会,是女飞行员的领军人物,有“大旗”之称。

  1928年1月,陈志英出生于上海,从小父母双亡。上海解放后,陈志英参军入伍。当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1951年初,包括陈志英在内的55名女学员进入牡丹江第7航校学习。

  那时,训练使用的教练机十分陈旧,器材短缺加上女学员的体力弱势,陈志英她们面临着比男学员更大的困难。但是大家都满怀着为新中国妇女争光的信念,作为“大姐”,陈志英更是经常鼓励大家。

  凭着一股子“女性不比男性差”的韧劲,这55位女学员仅用7个月时间就学成毕业,参加了朱德总司令亲自在西郊机场主持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首飞盛典。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同批的女飞行员周映芝回忆了陈志英和她第一次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的情景:那是1952年3月8日,北京西郊机场彩旗飘扬,大红横幅上写着“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三八’起飞典礼”字样,6架草绿色的里-2运输机整齐地排列在停机坪。7000多名各界妇女代表、各国驻华使节夫人和中外记者聚集在这里等候观看。

  喜讯传到中南海,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亲切接见了第一批全体女飞行员,并对首批女飞行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6年3月,第一批女飞行员陈志英通过考核验收正式担负飞行指挥任务,成为空军航空兵部队的首个女飞行指挥员。

  蓝天飞鹰 成为了一名兰溪媳妇

  为了完成改装飞行,陈志英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长春。已经是上尉副营职干部的陈志英,调到航校后任理论训练处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当时,无论在校部还是大屯机场,只要一亮相,陈志英就是新闻人物,走到哪里,追随的都是众多饱含倾慕、敬仰的目光。谁也没想到,赢得这位“巾帼飞鹰”芳心的,会是兰溪小伙柯庭煜。

  在一个周末的晚上,陈志英坐班车进城,上车时见一小伙子旁有座位便坐了下去。小伙子见陈副大队长坐在自己身边,忙起身,想把靠车窗的位子让给她,被陈志英止住了:“你别客气,坐哪里都一样。”开车后,陈志英感到小伙子很有礼貌,便主动与他聊天,询问其姓名。

  一路上,两人越聊越投机。得知小伙柯庭煜来自浙江兰溪,陈志英更是激动。“那我们算是半个老乡了!”缘分悄悄结下。两个来自南方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1958年11月20日,经组织批准,副营职大尉军衔的陈志英与副连职上尉军衔的柯庭煜结婚。

  第二年10月,陈志英的儿子在上海降生,取名柯卫东,小名小飞。休完产假,陈志英将儿子交给家人抚养,毅然回到部队继续飞行。后来,小飞又由奶奶接到兰溪,6岁时才回到陈志英身边。1967年,陈志英的女儿出生,取名柯卫红,小名小红。陈志英牺牲时,小飞8岁,小红才10个月大。作为一个母亲,陈志英放弃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这也成了她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1968年7月25日,陈志英作为飞行表演的指挥员陪同访华的几内亚元首到杨村观看飞行表演。乘坐的直升机因故障不幸坠毁,陈志英等10余人全部牺牲。陈志英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定为革命烈士,其骨灰安葬在八宝山烈士公墓。

  从1951年飞上蓝天到1968年花陨长空,陈志英的飞行轨迹历时16年有余,先后担任过中队长、第一位空中飞行女指挥及空军34师某团副参谋长,参与多次抢险救援行动……她用生命谱写了一个飞行员的使命担当。

  “陈志英永远地留在了自己挚爱的蓝天中。”如今,柯庭煜早已退休,孙子孙女们也都长大成人了。现在,柯老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后人不要忘记陈志英,不要忘记她的革命精神,不要忘记她为中国航空事业所奉献的热血和生命。

  记 者 蒋宇欣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