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7日 

第03版:2021李渔文化周

杨光辉:李渔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 成 超

  导报讯 昨天上午,在2021李渔文化周启动仪式上,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光辉以“创造与休闲——十七世纪的文创与休闲大师李渔”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杨光辉对李渔文化研究多年,他认为,李渔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创新,李渔打破常规,是阆圃顽仙、戏味无穷,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李渔应邀远游西北,从平阳(今山西临汾)、兰州得到颇具天赋的乔、王二姬,配以其他诸姬,组成“李家班”;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游西岳华山时,李渔将戏台搭到华山之顶苍龙岭,演出自己创作的《风筝误》《怜香伴》《比目鱼》等剧本选段,一时名声大噪。至今,仍有人把李渔游玩演出称为“世上最高的舞台”。同时,李渔以创作谋生,维护版权,无法容忍“我耕彼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自杭州举家迁往金陵,并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暮春,巧建南京芥子园。

  演讲现场,杨光辉详细分析了李渔的《风筝误》《夏宜楼》《闲情偶寄》等作品。他认为,《风筝误》充分说明了李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与法国的莫里哀齐名,堪称世界喜剧大师;短篇小说《夏宜楼》详细介绍了望远镜结构、观察物体效果,并逐一介绍了相关的光学仪器,对读者进行“科普”,充分展现李渔是科学小说先驱;《闲情偶寄》则是李渔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表现了作者广泛的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同时,李渔的作品很早就传到海外,其中芥子园画谱对日本浮世绘影响大,外译到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世界各地的教授专家都对李渔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