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人领衔撰写的研究论文登上英国顶级杂志
被称为针灸研究领域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记者 成 超
导报讯 10月13日,一篇有关针灸的研究论文登上了英国Nature杂志,被称为针灸研究领域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领衔人马秋富教授,是一位兰溪人,现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马秋富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王彦青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景向红教授团队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 neuroanatomical basis for electroacupuncture to drive the vagal–adrenal axis》的研究性论文。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刺激“穴位”治疗脓毒血症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在患有脓毒血症的小鼠身上,找到其后肢的“足三里穴位”——换到人体的话大致位于膝盖下方2厘米处,然后用微弱的电流对此进行针灸,最终起到了有效的抗炎作用,降低了小鼠的死亡率。鉴于这一研究的突破性,Nature同期配发了观点文章,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认为“首次提供了一种神经元分子标记,针对其设计特定的刺激方法,可以调节身体机能”。
据了解,马秋富1965年出生于兰溪市马涧镇马坞村,先后就读于马涧小学、马涧初中。1983年毕业于兰一中,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考入上海生化所研究生。1994年初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在博士后期间,他成功找到事关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决定因子(Neurogenin)。
1999年初,马秋富进入哈佛医学院任教至今,2011年成为终身教授。在哈佛医学院任教期间,他在研究痛痒神经元的形成及其相关环路方面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2014年,具体论证了疼痛领域著名的闸门控学说。多年来在国际学术杂志,包括Cell,Science,Nature和Neuroscience上发表了一系列的原创性论文。
在兰一中建校80周年之际,不少校友在回忆录里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马秋富。那时候的马秋富已是公认的学霸,是1983年的兰溪高考状元。一位同学感慨,已经当上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马秋富,回到老家还扛起锄头到田间劳作,不忘初心,实在是感动和钦佩。
马秋富对家乡兰溪也颇为关心,目前担任兰溪市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副会长。去年,马秋富还给母校马涧小学的学弟学妹们写了一封信,动情回忆学生时代的艰辛,鼓励孩子们刻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