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促“增”,全面打造高品质学校
今年暑期,党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双减”文件中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求“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兰溪市教育局快速作出反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我校响应号召,对教育教学快速做出调整,以“减”促“增”,致力全面打造高品质学校。
整合优质资源 提升延时服务
我校资源整合、增加供给,从形式和内容的改进上双管齐下。从内容上加强作业管理,把作业管理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个系统之中,并当作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进行量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把作业减负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从形式上建立了作业管理的有效机制。除了进一步强化常规的作业管理制度外,我们还特别组建了作业审查委员会,把关作业数量和作业质量;组建各学科作业研究开发小组,充分利用校内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发优质作业,为作业的优质性提供专业保障。组建作业督促小组,主要负责作业布置落实、批改和反馈情况。
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弹性放学,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延时服务。周一至周五,在原来放学时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延时2个小时左右。在这2个小时里不仅提供作业辅导,而且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外活动服务,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供给。我校还将特色课程与延时托管、社团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等充分结合,建立了一套以特色课程为主打,涉及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举。
严控作业质量 优化作业设计
我们主张把作业精化纳入课程建设,从课程的视角进行整体构建。首先以高效为目标,重构校本化作业体系。实现作业与课标、学情的统一,从丰富习题的类型,增强习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入手,在“瘦身”作业的同时,提升作业的“含金量”。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实现了两大改进。一是对作业进行统整,实现一本作业,把前置性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进行统整,以确保作业内容的精化性和连贯性,且避免作业的重复。二是在校本作业研究中提出了“增、减、并、改、融”的策略。教师通过钻研课标,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课本习题、省编作业本为基础,参考课外辅导书、各地试卷等通过“增、减、并、改、融”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作业。
另外,我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作业。首先是根据学生在认识水平上、个性上、智力上存在的差异,设计分难度各异的作业。其次是设计完成主体之“异”的作业,校本化作业内容要提倡不同的作业由不同的主体形式来完成。我们在实践中,主要设计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学生合作完成作业、亲子合作完成作业三个不同主体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愉快学习中轻松地完成作业。
在校本作业中我们还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作业。如语文作业,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外练习诵读国学经典,并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汇报会”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练习的过程中和丰富的汇报活动中,体验诵读的乐趣,感受国学的经典,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构建交流平台 强化反馈监督
我们努力为学生架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借助实践探究型作业为学生构筑各种实践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体验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从角色体验实践、动手做一做的实践作业、生活化实践作业三个方面入手。
我们还将构建网络作业交流平台,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在平台上分享,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议或质疑。作业交流平台分为作业赏析和错题警示两个栏目。学生的优秀作业,作为范例,经过老师和同学的点评,展示在作业欣赏栏目中。在错题警示栏目,主要隐名公布学生的典型错题。通过分析错题,帮助学生分析作业中“病灶”及其原因,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作业质量。
建立作业反馈平台,使得每天的作业从量到质,都能及时,不失真地快速反馈到各个系统终端。在作业反馈系统中,主是通过学科老师的作业面批实现最直接的作业反馈。
我们还完善了作业监督机制。一是每周由各备课组提前设计好校本作业,经由校长牵头的学校审查委员会查重通过后方可使用。二是每天每门学科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信息通过备课组,传递到教务处,由教务处进行整理后,每周一次向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回报,从而实现作业质与量的监督把控。三是每周一次通过班主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作业的反馈意见,接受家长的监督。
以这次自上而下的“双减”大运动为契机,我校将以优质校本作业为载体,从强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品质入手,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并在“减负”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兰溪市云山小学 王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