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人陈学新领衔完成的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记者 成 超
导报讯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兰溪籍人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陈学新领衔完成的项目“优势天敌昆虫控制蔬菜重大害虫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针对我国蔬菜产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优势天敌的生物学不明、天敌人工繁育技术缺乏、保护和利用配套措施不足等瓶颈问题,开展了近3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创新与突破。首次筛选了多种优势天敌昆虫种类,阐明了它们的关键生物学特性和控害新机制。自主研发了10余种优质天敌昆虫人工繁殖方法,创建了规模化生产技术,发明了配套应用技术。项目创建了“天敌昆虫+”田间协同促增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了三大类不同蔬菜害虫种群调控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应用后,既有效控制了害虫危害,又极大地降低了化学杀虫剂的投入,逐步实现了我国重大蔬菜害虫的安全绿色控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陈学新于1964年7月出生于上华街道。1980年,年仅16岁的他考入浙江农业大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浙江大学教授,1999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如今,他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昆虫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负责人、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避免了用农药控制害虫的生态污染。”陈学新从事重要天敌昆虫的资源发掘与评价,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生态、生理及分子机制,害虫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的新技术研发等研究;主持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30余篇,主编专著8本、副主编4本、参编23本;获教育部、浙江省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
在陈学新的童年记忆里,家乡是山清水秀的,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葱葱的。这些美好的儿时回忆,对他之后选择生物防治研究有重要影响,因为每每想到那些美好的场景,他都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环境。
陈学新很喜欢辛弃疾的两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而诗中提到的鹊、蝉、稻、蛙,正是构筑美好风景的重心。如今,因为化学农药的滥用,环境严重污染,已经很少能见到这样醉人的田园景色了。陈学新盼望着,未来,在生物防治的助力下,可以将这种美好归还给世界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