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第06版:芥子园

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

  ●三 白

  明天启五年(1625)的某一天,从衢江上游飘下来一只船。船在兰溪西门码头靠了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跟随的仆人挑着担子,径直朝县衙走去。

  此人正是前来兰溪赴任的新县令王家彦,这一年他38岁,参加工作第四年。

  现在一说起福建,就会想到莆田系医院,声名狼籍。而在三百多年前,说起莆田人王家彦,则清名显赫,无人不敬。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王家彦出生于福建莆田东峤山美村,字开美,号尊五,莆阳奎山王氏后裔。他年少时在当地众妙园书院读书,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善良正直,胸怀大志。有一年除夕,他与邻村的同窗好友徐嘉奋、林佳鼎一起赶路,沿途经过一座小桥,见满天星斗映入水中,林佳鼎不禁触景生情,随口吟联曰:“除夕过溪桥,足踏漫天星斗”,要两位好友对下联。两人一路思考,直至分手也没想出对子来。王家彦心中一直想着下联,这个年也没过好。正月初一,父亲让他挂一副山水画,正是《万里江山图》,心中一激灵,吟道:“新春挂画轴,手扶万里江山。”赶紧找到两位好友告之,好友心中称妙,口中却说:妙则妙矣,可是去年的对子今年才对出来,是不是该罚酒三杯啊?三人拥怀而笑,举杯畅饮,传为佳话。日后,三人皆成大器,誉为“众妙园三鼎甲”,其中徐嘉奋中举后任教谕,林佳鼎登科后官至兵部侍郎,后在广东死于抗清前线,而王家彦官至尚书,其一生更为壮烈。

  由于王家彦文才出众,34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被朝廷派往浙江任开化知县。他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一腔正气,两袖清风,在开化不到三年时间,就将县域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赞为“神君”。朝廷又委以重任,派往兰溪任职。兰溪不比开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金衢盆地,有山山不高,有水水不深,王县令没来之前就听说是个穷县衙。此行前去任重道远,他取了家中所有积蓄,并典当了妻母的首饰衣物,对夫人说:“我当初入仕当官,就是为了百姓,如今要去兰溪当官,我不能富了自己,苦了百姓。家里这些钱,留三分之一给母亲用,其余的我带去任上用了。”夫人深明大义,点头应允。王县令临行之前更是在先祖灵位前许下“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不取民众一分钱”的誓愿,决心要做个好官。

  到了兰溪安顿好起居之后,王家彦即带衙役深入基层,视察民情,发现县城残破不堪、百废待举、水利失修、民生凋敝,他果断提出改革方案,废除旧制,减轻赋税,尽献家资,大兴水利。县城的官绅富户们见县令都如此以身作则,关爱民生,深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一时间,城里城外到处都是工地,清理河道,修缮城墙,全民动员,大兴土木,从大街小巷到商埠码头,从县衙公差到山野村夫,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几年时间,兰溪面貌大变,城防完善、市场繁荣、官民和谐、百姓富裕。王县令这样一位自掏腰包为民办实事的清官事迹从此在坊间流传,据说连城隍庙里的火神爷都感动了呢。

  王家彦一心牵挂民情,昼夜忙于政务,有一年夏天,因为天气炎热,他积劳成疾,脖颈上长了个痈包,却舍不得化钱买药,让妻子上山采草药以敷治,但久而不愈,疼痛异常。一日王县令路过城隍庙,想着百姓疾苦便进庙烧香祈愿,进香时看到火神爷脖子上也有一处脓包,和自己的部位、大小相同,忽觉怜恤,便上前用香竹将其轻轻刮去,并默默为其祈愿。想不到第二天洗脸时,发现自己脖子上的痈包也不见了,心想定是火神爷显灵驱邪祛疾。为感恩火神爷,多年以后,王家彦在京城任职丁忧回乡时,特地取道兰溪,将火神爷分灵请回老家,供奉于莆田城关王氏宗祠内。后来,王家彦死后,当地人都把火神爷看作是他的化身,称为“蒲府大人”,世代供奉。庙内有联曰:“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私语天闻似雷”,蕴义人在做,天在看,颇有劝善惩恶之义。

  从此,王家彦自己担钱做县令的事在家乡传了开来,后来有人将此编成了传统莆仙戏《担钱兰溪去做县》,至今仍在上演。

  王家彦在兰溪的政绩让皇帝刮目相看,明熹宗提拔他任刑部给事中。时值宦官魏忠贤弄权,朝风败坏,许多正直官员愤然辞职。而他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弹劾权贵,直言相谏,大义凛然,一身正气,贪官污吏见了无不胆寒。崇祯元年(1628),王家彦等人上疏弹劾魏忠贤,揭露其罪状,遂崇祯帝下旨捉拿,魏忠贤闻风畏罪自杀。

  王家彦不但反对恶势力,不畏权贵阔佬,主张正义,清明廉洁,而且坚持真理,革除旧弊,大胆创新,提出过不少新思想新理念,如《明刑疏》《闽省海防疏》《马政疏》《救灾疏》等,对推动当时的律法、海防、马政等改革起到积极影响,得到崇祯皇帝赏识,称“家彦奏皆善”,说他的建议都是好建议,全部采纳。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大厦将倾,靠其一人已经难以回天。

  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受到清军侵扰。皇帝提拔他为右司马,协理京营军队政务。他上任第一天就跑遍十六座城门,视察详情。当夜,风雪交加,他独自一人提灯步行巡视城堞,竟然没有一人知道。第二天,宣布谁坚守谁失职,丝毫不差,官兵无一不服,从此再也不敢马虎。此后半年时间,他吃住在城楼上,直至京城解围。他护城有功,遂提拔为户部尚书。

  可好景不长,第二年,清军再次进逼京城,守御城墙的军队不战而降,节节败退,王家彦回天乏术,站在安定门上,看城下烽烟四起,杀声震天,却是胜败两重天,不禁昂首长啸,涕泪俱下,悲怆地吟出《城头秋感》两首:

  一

  漠漠寒云起暮笳,

  烟尘犹未退戎车。

  壁门明月临青海,

  朔野霜风卷白沙。

  幕府夜阑蛩复切,

  严城秋老菊无花。

  可怜关塞凄凉甚,

  荒冢垒垒数万家。

  二

  铁笛齐吹汉月秋,

  壮夫有志竟悠悠。

  凄凉关塞寒风集,

  杳渺河山积雪留。

  匹马曾过青草冢,

  大军昔驻皋兰洲。

  平生最厌推卫霍,

  百战无封亦便休。

  黎明时分,北京城被攻陷,王家彦从城墙上一跃而下,欲以身殉国,结果没有死。王家彦羞愤不已,一瘸一拐地走到附近一座民房里,再次悬梁殉国。起义军找到他的尸体后,残忍地用火焚烧以辱尸。幸好被躲在角落里的仆人及时扑灭,只烧掉了一条胳膊,剩余部分被仆人收捡后,扶柩回乡安葬。死后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朝赐谥忠毅。

  他生前有个知己叫黄道周,官至吏部兼兵部尚书,比他大3岁,也是福建老乡,两人相交甚厚。王家彦灵柩回乡时,黄道周抚棺痛哭道,您老弟真是死得值啊!言下之意赞他的气节。两年之后,隆武二年(1646),黄道周被捕,奸人劝降,誓死不从,临刑前大呼:天下哪有怕死的黄道周啊!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被奸人刀起头落,身子却仍站立不倒。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衣服里写着“大明孤臣黄道周”七个大字,令人唏嘘不已。

  这一年,清兵攻入金华,屠城三日,守城大将朱大典全家三十多口全部以身殉国,全城百姓死了五万余。时任金华府幕僚李渔乱后余生,回到老家夏李,临危受命担任“祠堂总理”,任职当日提出乡村振兴的三年计划,并当众许下“不喝祠堂一杯水”的誓愿,从此揭开一段新的开始。这时候,离王家彦在福建老家祠堂里许下“此去只饮兰溪一杯水”誓愿时,已经相隔21年,人间已翻过又一次改朝换代的一页。

  在这场时代的变迁中,王家彦烧掉了一只胳膊,黄道周掉了一颗脑袋,而李渔不得不剃发留头,耻辱地活着。

  死者已逝,生者却更为艰难,不管是只喝百姓一杯水,还是不喝百姓一杯水,都不能忘记为官一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初心。

  同样是一杯水,喝与不喝,却是同样的悲壮与清明,令后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