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9日 

第07版:万象

4年救助530个家庭

她为不幸孩子建起温暖的“家”

  常向阳(中)与患儿一起用餐。

  西安心羽爱心家园在发起人常向阳4年的经营下,为530个重病患儿家庭提供无偿帮助,挽救数百个陷入困境的小家,汇聚爱心,创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大家”。

  常向阳说,4年多来,家园已经成为一个爱的集散地,每一位接受过帮助的家长,都主动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

  38年投身公益, 为不幸孩子建个温暖的“家”

  “我是一个从小就好管‘闲事’的人,见不得别人过得不好。”常向阳12岁便当起公益志愿者,2000年遭遇下岗,正是而立之年的她,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创建了西安心羽志愿服务队,科普胆道闭锁医疗常识、筹集善款,为西北地区的胆道闭锁患儿争取重获新生的希望,也因此和西安市儿童医院有了很多交集。

  “一些家长为了节省费用,时常在医院楼梯间里、过道里对付一晚,那时候我就萌生了组建一个家园,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免费吃住的想法。”

  常向阳说,无数次见到贫困家庭的孩子被高额的理疗费所困扰,或者放弃治疗的家长,心里特别难受。在自己45岁那年,常向阳决定行动起来。

  在心羽志愿服务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选址、装修、购买家具等一系列筹划之后,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了一个简洁、温馨且包含了学习角和活动游戏等功能区域的“西安心羽爱心家园”,并开始接纳慢性重症患儿及其家属,吃穿住用一切全部免费。

  雪中送炭式的帮扶服务瞬间在圈内传开,医生推荐,家长介绍,4年来家园内始终“人满为患”。

  戴先生是浙江人,这些年和妻子在甘肃务工。几个月前,他们四岁的女儿因患急性淋巴白血病来到西安治疗。治疗费、生活费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晚上妻子去给孩子陪床,戴师傅就在病房走廊里的椅子上躺一会。后来,经孩子病友的家长介绍,他们来到了“爱心家园”。“孩子在医院治疗,我们在这里吃住,真没有想到,西安有位这么好的常姐。”戴师傅一边说一边擦着眼泪。

  4年救助530个困难家庭

  常向阳说,4年多时间里,除了一个留作机动流转的床位,别的床位从来没有空闲过。可查的记录显示,这个“家”已经帮助过530个患儿家庭,接受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刚满月。530个孩子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浙江等地。居住时间短的十天、半月,时间最长的,到明年2月份就满3年了。

  “时间最长的娃叫祥祥,商洛人,眼睛晶体被摘除,眼镜度数达1300多度,还患有脑瘫,要是不帮一把,娃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常向阳正说着,祥祥和妈妈从医院理疗完回到了家园。“床位根本不够用,眼下仅血液科等着入住的孩子就排了十几个,心羽爱心家园的地方还是太小。”

  常向阳说,生活中总有人不幸会被厄运击中,家园里总有一盏灯为他们而留。“来了,敲敲窗,家园的门就会为你敞开;只要你需要,我都在”,是常向阳给所有前来寻求帮助的孩子和家长一直说的话。

  每天的柴米油盐,都是一笔开销。这17个床位就是17个病患家庭,三四十口人,每天三顿饭,光煤气灶都要打开几十次。“家园有上百位会员志愿者,每月每人20元钱,用来固定开销,剩下的钱,全部由我来负责。自‘家园’成立以来,每年的开销约30万元,要是能有人帮我负担一下房租就太好了。”

  每天开门七件事,件件都是花钱事。4年来常向阳除了做自媒体、拍照、撰写文案和稿件赚了些零钱,其他全靠以前做生意攒下的老本。坚持的很辛苦,但是却不曾有放弃的想法。

  常向阳说,4年多来,家园已经成为一个爱的集散地,每一位接受过帮助的家长,都主动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盼望着所有的患儿快快回归健康,离开这个家园,回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港湾;住在这个“大家”里的人,尽自己所能,分担着“家庭”责任。

  据《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