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第05版:专版

文章导航

开创治水新模式 激活振兴新引擎

赤溪街道当好治水排头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五水共治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近年来,赤溪街道在这场春风细雨中,尽情徜徉。从“可游泳的河”到“清三河运动”,从“全面剿灭劣V类水”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边治理边学习,从工作中总结经验、从经验中提炼精华、从精华中得到创新,趟出了一条具有赤溪特色的治水之道。

  先行先试 大胆创新 优化治水新格局

  赤溪街道的常满塘被称为“兰溪第一塘”,面积为500亩,之前主要用于养鱼养珍珠,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一度成为“灾区”。2015年,借着“五水共治”的东风,常满塘村大胆创新,先是对用于养珍珠的120亩塘面进行清淤。该池塘自1972年后就没有清淤过,几十年的“积累”在干部们的努力下,全部清理干净。常满塘的清淤赶在了“清三河运动”之前,也是赤溪街道的第一口“可游泳的池塘”。打好基础,再引进荷花产业,走出水质保持的长效之路,不但水质问题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也落实了。据统计,目前,常满塘共有5个荷花种植大户,七八十户种植散户,共种植荷花约800亩,年产值480万元,并于18年创建成为省AAA级景区村和浙江省休闲旅游示范村。从此,“荷花小镇”成了赤溪一张响亮的明信片。

  赤溪街道属于平原地段,几乎没有山地,但水域面积约10000亩,其中珍珠养殖塘有6000余亩,没有活水加上养殖污染是赤溪治水的一大难题。赤溪街道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从2015年的种植荷花再到2019年的兰江蟹养殖,该街道一直走在前列。2020年,赤溪街道作为全市水产养殖试点街道,以市场为导向,实施供给侧改革。通过退养一批,对低小散、养殖粗放、品种单一的进行劝导退养;转型升级一批,对基础好、面积大、积极性高的养殖户通过两种模式进行转型。一方面推广兰江蟹、小龙虾、青虾养殖模式,另一方面与金职院合作开展珍珠生态养殖模式,把珍珠产业做精做强。

  直面症结 改革环境 释放治水新活力

  自2014年农村生活污水建成以来,错接、漏接问题严重,接户率低、终端进化能力差、出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层出不穷。对此,赤溪街道要求每个村指定一名污水协管员,并邀请专家对协管员进行了三次专业培训,学习后对各自范围内的污水情况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排查,形成问题清单进行提升改造。2018年,赤溪街道投入800多万元分7个标段对辖区范围内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改造,铁腕治水。

  以治水为目的,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赤溪街道创建了两条生态廊道。一条是何家溪生态廊道,浇筑3米宽的沥青游步道3.6公里,岸边种植绿化2000余株。作为兰溪“美丽廊道”建设的一部分,朱犁村合理利用何家溪的地理优势,投资350多万元将小城镇建设当中“三改一拆”后剩下的建筑垃圾用于溪岸游步道路路基铺设,将何家溪沿岸3个果园连成一线,供往来游客和本地村民游玩休憩。第二条是常满塘生态廊道,“一行白鹭上青天”正是它的真实写照。赤溪何家溪朱犁村柳岸春风,赤溪何家溪常满塘村夏荷映桥,两处生态廊道上榜金华市首批“浙中生态廊道百景”。

  在街道工业区管网不完善、破损严重、企业内部基本雨污合流等问题较多的情况下,该街道采取先排查、后设计、再改造的办法,街道治水办、发展办、规划站及各企业的协同合作,完成了金秋岗、朱犁2个工业区块和集镇42家企业的雨污分流工程。目前,金秋岗园区、集镇企业、集镇居民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朱犁污水处理项目正在建设当中,现已完成并以准IV类的标准排入至何家溪;完成9家餐饮、理发、洗车等六小服务业,5家办公楼宇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完成集镇主干道及背街小巷污水管网改造8.8公里,2019年“污水零直排”创建共投入资金2678万元,并邀请第三方对雨污管网进行日常维护及长效管理,保证雨污水管网不堵塞、不溢流。

  集聚特色 点面结合 培育治水新引擎

  赤诚相待、汇流成溪。赤溪街道以水为脉,通过“五水共治”,建设生态廊道,以“荷花小镇”为中心,将柳塘的龙虾基地、朱犁的水果采摘串联成线,积极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后花园。通过每年举行龙虾节、荷花文化节等活动,提高赤溪文旅的知名度,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打响赤溪这张明信片。

  目前,该街道还培育了兰江蟹示范养殖面积1200余亩,养殖主体24家,兰江蟹农产品地理标识使用主体6家。今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兰江蟹品牌发布会活动,进一步打响兰江蟹品牌知名度。街道与京东快递签订了“兰江蟹品牌快递服务”合作协议,实现了兰江蟹销售渠道从地区零售批发到线上品牌电商销售的转变,通过兰溪兰江蟹地理标志品牌统一销售,亩均效益达到10000元/亩,成为全市兰江蟹养殖规模最大区块。

  下一步,结合荷花小镇建设,导入游客量10万人,进一步发展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五水共治”带动农旅发展,农旅发展为治水注入新引擎,相辅相成,共创乡村振兴。

  回望过去,赤溪的水清岸绿离不开敢想敢干;展望新征程,赤溪的治水离不开治理的新模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用敢为人先的闯进、务实拼搏的干劲、愚公移山的韧劲,当好治水排头兵,建成赤溪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

  记者 成 超 通讯员 吴泽龙 应剑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