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第07版:万象

被称“干大事”,他却说只是力所能及

00后男生捐资11年修起一座桥

  复旦大学学生王麒淦,和四川省漳腊村的“隆昌桥”有着一段11年的缘分。

  2010年王麒淦8岁,路过漳腊村看到一位背竹篓、牵小孩的妇女趟水滑倒数次,非常痛心。当时这个村头的河上并没有桥,他便开始用自己的压岁钱和代言费捐助村民修桥,一捐就是十一年,前后投入3万元左右。

  同学们给他取绰号为“干大事”,他却觉得:“哪有什么‘干大事’,只是希望力所能及。”

  12月27日下午,王麒淦正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准备晚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科目考试,对于期末季各门考试结束后的规划,他已经安排好了:参加一次支教,回家过年,继续去漳腊村走走看看。

  漳腊村里的“隆昌桥”,已是这位00后青年心中一份恒久的牵挂。王麒淦与这座“隆昌桥”的情谊,起始于11年前。

  2010年的一个冬日周末,8岁的王麒淦与父母一起,从四川松潘县进安镇的家出发,去川主寺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途经漳腊村。

  他看到一位妇女背着竹篓牵着小孩趟水过河,河水很深,满是淤泥,妇人几次滑倒又挣扎起身。“看到这位妇女拼命挣扎的样子,我非常痛心。”

  当时,漳腊村村头河上没有桥,村民过河种庄稼都是踩着河中鹅卵石或者光脚趟过河水,经常滑倒在河水中,或者陷入淤泥里,非常危险。

  王麒淦和父母商量,将自己的压岁钱和被选为小小广告代言人获得的收入总计3000元现金,全部交给漳腊村,为村里修一座方便村民往来农耕的水泥桥。

  捐款建桥后,王麒淦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到漳腊村,看看桥,也看看那里的人。

  2018年,由于涨洪水、淤泥常年堆积,水泥桥无法使用,村民们农耕的路被阻断了。王麒淦又捐出自己的奖学金,用于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村民们出工出力,合力修建了一座新的钢架桥。

  在修桥前,王麒淦提议在桥中间搭一座棚,这样,大家干活累了可以休息,下雨时也能避雨。

  为了表达希望漳腊村早日脱贫、走上富裕文明路的心愿,王麒淦和村民给这座桥取名“隆昌桥”。

  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2010年前漳腊村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村里的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王麒淦每次回去都会看望那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前去漳腊村的时候,整个路程都是颠簸的。现在一路可以开到村里,马路也变平坦,村里的交通也便利了起来。”

  谈及现在已经完全脱贫的漳腊村,王麒淦由衷地感到高兴,沿路村民的木质结构土房子变成了水泥房,旅游业也开始起步了,这是日子越来越好的最直观证明。

  如今,王麒淦默默捐款十多年的事情在复旦校园内传开,关系很好的室友给他起了个绰号“干大事(淦大事)”。“哪有什么‘干大事’,只是希望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参加志愿活动,让我感到帮助别人是很有价值的,也很有成就感。”王麒淦这样说道。

  至于未来,王麒淦希望能够继续读研。“如果能读研,我还希望参加学校研究生支教团,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据《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