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提素质 课后服务增实效
聚仁小学“创动+”课堂打造孩子“自长”的栖息地
导报讯 “在学校的拓展课学习了编织后,我每天回去都会继续练习,感觉非常解压。”本学期初,聚仁小学的学生在满足学生作业托管的基础上,追求“教育可持续,学习真发生”的教育理念,构建“创动+”课后服务拓展课程体系,顺应“双减”政策,助力学生“生长”。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双减”课堂的实施,实现了增实效、提素质的预期目标。
基于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该校根据学生学习发展动向,将课程分成了“创动+”体验课、“创动+”兴趣课、“创动+”项目课三个课程,分别是面向年级、校级开设的体验课、兴趣课和项目课。每周二、四的三年级课程《小布偶变变变》是在师生共创的基础上开设的。每次课程中,老师将活动做成项目手册,借助劳技教材,情景导入,以活动为背景,指导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废弃布料缝制小布偶,还在团队的助力下为小布偶上演了布偶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动手能力。
除了三年级的《小布偶变变变》课程,四年级的《篮球兜巧设计》课程也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了使篮球有个“家”,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关于设计新的篮球兜的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一个个篮球兜在学生手中成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们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学习和放松有了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了,放学回来迷恋电子产品的时间少了,每天回来主动的动手制作,对于家长来说是最喜闻乐见的“双减”实效。
与此同时,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兴趣和能力后,往往就会渴望追求更高的挑战平台。课堂提质,是“双减”落地学校的最优解。教师的课堂,减去了学生的负担,提升了开创课程的能力。该校将周三的拓展课改为更具有挑战性的“创动+”项目课,如中草药图鉴、校园导视系统等项目,让学生通过组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赋予学习者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书本、课堂,而应浸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据了解,聚仁学校拓展课是在课后第一节课进行的,这就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任务后才能体验拓展课的形式。“我们认为‘双减’的课后托管服务是让学生放松身心、动手动脑、提升学习质量。在经历了一天的学习后,有一个放松的过渡,再去完成作业,家长反映作业量能够完成,学生也找到了发展的兴趣爱好。”该校老师徐晨熠表示。
记者 胡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