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蜀水 横溪之母
冠山崎丽,夙称文物之区;
蜀水峥泓,雅号英多之薮。
冠山蜀水作为横溪的山水精华,作为横溪的象征,是有其历史和文化渊源的。
冠山,又写作官山,山体线条柔和,左右又不相联属,独独零零的端坐在横溪之南,状貌酷似古代官帽,因名。冠山又叫乌蜀山,蜀山公社、蜀山乡、蜀山中学都以此山命名。
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翰林待制柳贯,六十岁从江西等处儒学提举任上“满秩而归”,就在山麓麂狮岩“完庐数间,仅蔽风雨”“闭门不出者十余年”,直到七十二岁重新起用。这期间,柳贯只做了两件事:著书立说、广授门徒。《蜀山稿》就完稿于此山、此时。宋濂、戴良、王祎等柳贯高足,也主要是在这期间受柳贯“耳提面命”。
冠山后,有一山岭叫独生岭,是金东义西通横溪的捷径,细品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个中情景,与此山此岭神合。故有人以为“独生岭”,因宋濂孤身一人,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柳贯求学而得名。
晚年,柳贯自号“乌蜀山人”。清朝乡绅柳秉观以为,麂狮岩因有柳贯而闻名,故认为“麂狮岩”应是“纪师岩”!《民国浦江县志》采用是说。
因为柳贯,冠山上应到过不少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先生虽居岩壑,海内仰之犹如鲁泰山作镇海隅,莫不以其出处为斯文隆替之候,风纪行部必过门承问而去。”
冠山脚下六、七、十二都,代有才人。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浦江始建乡贤祠,供奉历代乡贤。乡贤祠内供奉“五贤”,故又叫“五贤祠”,其中四贤生长在冠山脚下!唐朝孝子陈太竭,生松柏桥,葬松柏桥;宋代忠烈梅溶、梅执礼,生梅街头,葬梅街头;柳贯,生横溪,住“天山之阳”。正是他们以身为范,形成了通化一乡(横溪、梅江两镇)“忠孝为德,耕读务本”的乡风!
冠山,是横溪人的故乡情结,是横溪人的乡愁。
蜀水,是指发源于冠山的溪流,溪以山名。共有三条,叫上蜀溪、中蜀溪,下蜀溪。是她们滋润了横溪,养育了横溪人,孕育了横溪八千年文明!
上蜀溪,发源于冠山后,即冠山北麓。流经匣口坑、溪口店、殿前金、过蜀山中学,至松柏桥汇入梅溪,流长约五公里。
横溪,因此溪而得名。梅溪东西流向,上蜀溪南北流向,两溪成丁字形。横溪之所以叫横溪,浦江县志记载,因上蜀溪在松柏桥横入洪溪(大梅溪自大王岭发源至青山岩叫洪溪,青山岩至发源于梅街头的小梅溪口叫陵溪),故名。村以溪名,镇以村名。
原先的横溪村,东至横溪殿,西至社令阁殿,分下街头、上街头。村民沿老街南北对合而居,村形狭长。现在的横溪村是兰溪唯一自然村大于行政村的村坊。
溪上桥梁,浦江县志记载的有三座:上游通义桥,鹅卵石砌成,一拱,因过此桥即上独生岭至义乌,故名;上青桥,在木莲山庄附近,清代国庆一祖先独资建造,石板材质,八字桥,一拱;松柏桥,先前是横溪地标之一,是上下街头的分界,因浦兰公路拆除重建。
上蜀溪,“乡里都图”制时,是六七十二都的分界,溪东为六都,溪西为七都、十二都。
中蜀溪,是横溪文化之源。中蜀溪发源于冠山之南纪师岩。纪师岩是横溪的文化高地。想当年,柳贯几度往返于横溪与纪师岩之间,徜徉于蜀溪之畔,吟咏“蜀溪溪水上,先世辟林庐……”中蜀溪南流向西北,流经汤坞,派塘口、狮子头、雌凤头、社令阁殿殿前,至大坟头西小溪口汇入梅溪,流长约三公里。
下蜀溪,是横溪人安身立命之源。下蜀溪发源于冠山西麓水坎山。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塘下人做小岭头水库时,挖到了新石器时期的遗存,有石器、人骨、灰碳等。石器经上级专业部门鉴定,为新石器时期遗物,距今约八千年,多件石器存兰溪市博物馆。这里是有实证的横溪人最早的安身立命之所。
下蜀溪南北流向,流经田畈周、通津桥,至宋宅村西汇入梅溪。流长大约五公里。下蜀溪主要桥梁有柳贯桥、通津桥。
柳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