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强化民生兜底保障 夯实共同富裕基石
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兰溪市民政局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争先创优、攻坚比拼,各项民政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特色亮点工作
适老化改造提前超额完成。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省政府下达任务数是290户,2021年完成360户;利用智能化手段创新“监管二维码”,通过微信端即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改造全过程实施监督。婚姻登记场所标准化建设高效推进,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按国家5A的婚姻登记处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跃升全省领先水平。乡镇(街道)社救培训实现“双覆盖”,完成民政分管领导、民政助理及村主职干部的社会救助培训,累计参训人次达1450余人,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和人员“双覆盖”。慈善“三级网络”建设有力推进,建立144个村级慈善工作站、创建2个慈善文化村(姚村、长乐),成立16个分会,实现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全覆盖;10月8~9日,金华市慈善工作“三级网络”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兰召开。
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根据年初制定的重点项目作战图,压实责任,紧紧围绕“四攻坚四争先”行动要求,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建成乡镇级示范型居养中心4家,16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市社会福利院联合兰溪市中医院打造康养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医疗康复服务,于8月份投入运营;5家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16家示范型儿童之家全部建成;城区5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已全面完成;开展16期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培训,共培训1043人次,同时开展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通过率98%。“中央厨房+”配送餐模式在全市近一半乡镇推广,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率、覆盖率全覆盖。
慈善事业成果丰硕。9月份举行“慈善一日捐”活动,共收到306万元善款,同比增长37.45%;慈善总会首次设立乡镇级冠名慈善基金——兰溪市白露源教育基金,截止到目前,慈善总会共设立冠名慈善基金6个,总金额710万元;获得金华卓远实业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救助脑瘫患儿;兰江街道姚村人姚宝熙,2021年1月入选“浙江好人榜”,5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组织市妇联、工商联、经信局等16家业务主管部门召开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部署会;开展社会组织“双随机”抽查40家,并组织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与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行动,取缔2家非法社会组织;投入108万元用于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社会组织活力有效激发;兰溪市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入选全省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
社救移民精准高效。完成低保调标至900元/月;开展探访关爱16724次。累计临时救助847户次,总救助金额达322万余元,其中由市级审批的大额临时救助441户次,救助金额268万余元。在2020年统筹移民资金的基础上,继续统筹3431.5万元资金用于购买物业,已拨付3349.5万元,可为移民村创造近270多万元收益。
移风易俗更加全面。完成全市44个骨灰堂建设布局规划;乡镇级骨灰堂已审批11处共计82780格,其中马涧镇镇级骨灰堂6000格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向阳公墓完成数字化骨灰存放架1500格,殡仪馆改扩建二期项目已完工并投入运营;组织相关部门召开“身后一件事”工作推进会,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推进乡风革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要求将移风易俗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探索村规民约后半篇文章,形成工作闭环。
数字民政高效便捷。婚姻补领工作涉及全市约13万对人员。作为金华市试点县市,兰溪民政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布置,招录14名暑期大学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进驻乡镇(街道)现场办公。继续深化婚育户、收养登记、逝者身后事三个“一件事”办理,按照省、市统一安排,积极推进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
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照省“民政30条”、金华“民政22条”及兰溪市委、市政府“民政25”目标任务,重点突出“四个精准”,确保民政工作提质增量、取得实效。
以兜牢民生为底线
在精准救助上“着力”
进一步健全完善“1+8+X”大救助体系机制,对低保、低边、特困及临时困难群体分层分类实施精准救助。自今年1月1日起,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认定、标准、服务内容、供养形式等予以规范。启动乡镇(街道)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建设,年底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全覆盖。新建示范型儿童之家16家,基础型儿童之家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加大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力度,不断提升寻亲实效。完善水库移民创业致富机制,巩固提升移民村集体经济。
以服务需求为导向
在精准养老上“发力”
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0户,新建城区居家养老中心2家,适老化和康复辅具体验展示中心投入运营,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百城康养二期、恒园康养中心列入2022年重点项目,加大协调指导力度,力争项目开工建设。引导养老机构设置失智失能床位,到年底达到“10张/万名老年人”标准。
以“五社联动”为抓手
在精准管理上“聚力”
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继续实施公益创投项目,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健全慈善救助体制机制,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推动“互联网+慈善”“社工+慈善”发展。继续开展“中华慈善日”“慈善一日捐”等活动,营造人人慈善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慈善三级网络建设,建成村(社区)慈善工作站100家以上。全市建立乡镇(街道)社工站9家,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同时,通过鼓励考试、组织培训等方式提升全市持证社工人数,持证社工人数达到1160人以上。
以优质暖心为目标
在精准服务上“用力”
启动殡仪场所设施提档改造项目,提升治丧服务水平。新建乡镇(街道)级骨灰堂6处50000格。以5A级场所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婚姻登记软硬件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民政领域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向涉及群众最关注的“一件事”延伸,扎实推进养老机构开业运营“一件事”、救助对象服务享受“一件事”,民政事项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申请、一次提交、一次办结”。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
在精准需求上“借力”
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充分发挥工作专班作用,围绕“1+5+2”体系,以民政数字化大脑为核心,以争取列入“浙里救”“浙里养”“浙里逝安”“浙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浙里慈善”等五个重大民政应用为目标,在未成年人康复服务和辅具租赁、低保动态管理、“颐养兰”“慈善+救助”等领域抓好应用场景创新,加快应用开发和迭代升级,打造更多的民政金名片。
本版文字 记者 徐正达 本版图片由兰溪市民政局提供